比德国还猛!韩国对华投资暴涨100%,发生什么大事?(组图)
大家都知道,欧洲发生能源危机,大众、奥迪、宝马、巴斯夫等巨头纷纷到中国“避难”。
但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你一定会惊掉下巴:其实,今年加大在华投资力度最大的国家,并不是德国,而是韩国!
今年1-10月,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6.2%、95.8%、40.1%和36.8%。韩国挤压一筹。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汹涌澎湃的韩企投资,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你永远无法想象,韩国企业到底有多么喜欢中国(的钱包)
光是三星集团一家,就在中国砸了500多亿美元。哪怕疫情来了,三星集团也照投不误。就在上个月,三星又在西安追加了216亿元的投资,要扩建12英寸10-Xnm级NAND存储器(电脑里的高端芯片)生产线。
三星的“500强好基友”SK、LG、现代汽车、浦项制铁,也不甘示弱,开着飞机来中国撒钱。
据SK海力士高管透露,从今年开始,用为期5年的时间,在江苏无锡增加投资36亿美元,用于该公司在无锡工厂的第六期技术改造项目。SK海力士在无锡快速建成了全球顶尖半导体产业的第一生产基地。
今年7月,由LG电子和加拿大麦格纳公司合资设立的LG麦格纳电动传动系统公司,决定向中国南京工厂投资1016亿韩元,用于扩增设备。
今年,现代起亚集团先后宣布向悦达起亚和北京现代分别增资约9亿美元和4.71亿美元,试图提升韩系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
今年1月7日,总投资41.25亿元的河钢浦项汽车板项目正式开工。据悉,这是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单体投资最大的外商合资项目,将为丰田、日产、现代、宝马、大众提供最先进的汽车面板。
……
韩国企业的疯狂投资行为,也改变了中国城市的格局
正如富士康项目改变了郑州一样,三星、LG、SK、现代等韩国大企业也帮西安、天津、烟台、盐城、惠州等城市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三星落户之前,西安的半导体企业数量仅有60家-70家,落户之后,不仅吸引了美国空气化工、住化电子材料、秀博瑞殷等120余家上游核心配套企业相继落地,还带动了一条 “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半导体产业链。
如今,西安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200亿元,仅次于无锡、上海、深圳,排名全国第四。三星,三星,果真是三陕大地的福星。
与西安相比,盐城受韩国企业的影响更宽广、更深刻、更久远。
18年前,盐城经济还比较弱,城市财政捉襟见肘,但是为了尽快推进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项目,硬是从牙缝里挤钱来,开通了盐城—首尔航线。盐城也因此成为苏北第一个、全省第二个拥有国际航班的城市。
后来,这个中韩合资汽车公司果然不负众望,改写了盐城的经济命运。累计销量超600万辆汽车,实现销售收入超6000亿元,拥有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商1100家,其中在盐城本地230家,带动上下游本地化就业4万人,汽车产业年产值过千亿元。
像悦达起亚这样的韩资项目,盐城总共批了900多个(其中包括SK动力电池项目),累计吸引韩企投资突破130亿美元。合作领域愈加宽泛,韩资在盐投资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
2017年,盐城还参照苏州中新工业园的标准,设立了中韩(盐城)产业园。产业园内不仅有SK集团100GWH动力电池基地等重大韩资项目,还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型韩企。
盐城基地是韩国SK集团在全球布局中最大的动力电池投资项目
如今的盐城,已成为2万多名韩国朋友工作生活的 “第二故乡”。在盐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韩文路标、韩式餐馆、韩式美容店、韩式服装店、韩式酒吧、韩语培训学校……
韩流元素撑起了盐城服务业的半壁江山。
关键时候显真情,盐城在疫情防控的时候都不忘照顾韩国朋友,把他们叫做“新市民”,还发布了韩文版“防疫通告”。而现代起亚、SKI等韩国公司和韩国仁川市政府也慷慨解囊,为盐城捐献了许多防疫物质。
图为“盐城发布”微博号发的防疫通告
在韩资的助攻下,盐城从一座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跃升为有影响力的现代名城。2021年盐城GDP高达6617.39亿元,超过了石家庄、太原、哈尔滨、南宁等省会城市。
如果说昆山是小台北,太仓是小柏林,那么盐城就是小首尔。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2》,2021年中国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的实际投资金额排前四名。大家知道,有很多内资会出口转内销,扮演“假外资”从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进来,所以真要严格来讲,韩国绝对可以进入中国外商投资来源国的前三甲。
这里头,有欢笑,也有泪水。
韩国零售品牌乐天玛特,陆续关闭了在华的100多家超市,还不得不变卖超大商业项目——沈阳乐天世界。
韩国化妆品“悦诗风吟”,在中国市场的800多家线下门店将会被缩减到140家,撤店率高达80%以上。
韩国服装企业衣恋集团以2.6亿美元将E-Land Footwear USA Holdings全部股权出售给中国企业特步国际。
韩国第一财团三星陆续关闭了苏州的电机工厂、威海的打印机厂、深圳的通信工厂、苏州的电脑工厂、天津的电视工厂、惠州的手机工厂。
为什么这些韩国企业会折戟沉沙?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部分韩国企业不守信用、不思进取,被中国消费者抛弃。2021年,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因产品质量等问题被有关部门处罚了4次。
二是中国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它们比韩国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华米OV兴盛后,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20%直接降到了1%。
不过,这些不利因素,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值一提。通盘考量之后,韩国企业家还是想加大在华投资。
首先,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已经传导到了韩国。
今年夏天,亚洲的液化天然气(LNG)目前现货(即时合约)价格已经涨至往年夏季水平的近10倍。
而恰好,天然气发电占韩国总电力的比重又比较高(29.2%)。韩国的贸易、工业和能源部的压力非常大,只能一边疯狂补贴家庭用电,一边大幅提升工业与商用电价。
这就逼得韩国企业家不得不减少本土产能,然后将生产线转移到周边国家。环顾四周,中国无疑是韩国企业最理想的产业转移地。除了我们常说的供应链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中韩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和产业协调性。
其次,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了。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了全球最多的高科技产品。这里头有许多要用到韩国公司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举例来说,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4%,但是中资电池厂的产能不够用,而韩国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这三家韩国电池企业是全球公认的“电池大牛”,在这里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再比如,随着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包括电动车)都用上了高清智能显示屏。而在显示屏领域,韩国的三星显示、LG Display也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所以,那些处于高科技产业中上游的韩国企业,如果到中国投资设厂,就能将产品和服务就近卖给产业链下游的中国厂商,降低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在华的韩国制造业公司已经变了,从直面消费者的品牌商,变为面向企业的供应商。
其实,不止韩国企业在做多中国,其他国家的大公司也在加仓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下同),折合1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9%。
从行业来看,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8.6%,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9%。
就在这个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还带了大众、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拜耳、巴斯夫、默克等12家德国企业到中国来谈生意。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不能低估美国搞制造业回流的决心。
事实上,白宫把“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用到了极致。
一方面利用税收手段直接给跨国公司派糖,引诱各国企业家到美国投资;
另一方面利用军事和政治实力向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政府施加压力,再传导到跨国企业身上。
夹在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企业家们,有不少选择两边都押注。
比如说韩国财阀,2021年在中国直接投资了66.7亿美元,看起来不少,但他们在美国的投资额更多,275.9亿美元。
再比如说德国巨头,也纷纷制定了在美国的投资计划。
就连之前扬言不看好在美国搞芯片产业的张忠谋(台积电创始人),近期也证实,台积电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3纳米先进制程的晶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