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9.0°C-20.7°C
澳元 : 人民币=4.6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法律经济学第二课:理解价格

2017-09-19 来源: 财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永伟)在接下来的两次课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我们知道,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分支,两大分支玩的路子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是个人、企业这些微观主体是怎么决策、互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学则是把整个经济体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对其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考察。从法律经济学这门学科看,所用到的知识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尽管宏观法律经济学也已经开始起步,但总体来说还很不成体系,其用到的主要分析工具也主要是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而不是传统的宏观理论。考虑到这点,在这两次课里,我们将只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价格理论和博弈论。今天我们先来介绍价格理论。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块的内容都很多,这两节课只能是带大家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希望学习的同学,还是应该自己找材料来阅读。另外想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尽管这两次课也会涉及到几个案例,但总提上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少。但个人认为,“浪费”这两次课可能是值得的,因为作为一门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课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重要的。我和大家一起过一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其实最重要的目的是还是要让大家熟悉一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看究竟怎么用经济学来思考问题。

一、价格及其作用

1、农民愚蠢吗?

价格理论的道理,千头万绪,从哪儿说起呢?就从一次饭局上的聊天开始说起吧。记得大约是我刚上博士后不久,有一位同学做课题去某地农村调研,回来后请我们哥几个吃饭。饭桌上,自然要说起在农村的见闻。

那位同学几杯酒下肚,就滔滔不绝起来:“你说这些农民兄弟啊,知识水平还真是有待提高。我去做入户访谈,问起他们对国家农村政策的看法,他们都不知道。这完全没法交流啊!”

“哦,那他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好奇地问。

“挺好的。现在他们发展花卉培植,做得挺不错!”同学答。

“他们怎么会想到做这个的?”我追问。

“也是个偶然。”同学吞了一口酒,缓缓道来:“听说最早是一个农民去外地旅游,看到做花卉挺赚的。算了下,种一年花赚的比种几年粮食还多,就回来改做这行了。第二年就赚了钱。周围的人看到他赚了,就也都改行做这个了。现在这个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花卉基地了。”

“那么,当地的农民现在日常关注些什么事情呢?”我继续问。

“哎,老弟,你这可问到了点子上了。他们啊,现在虽然富了,但真没什么追求啊。除了关心花卉市场的行情,价格走势,就是关心点家长里短。你说,要是多关心些国家相关政策、区域局势,不能够帮他们更好地做生意吗?”

看着这位同学忧心忡忡的样子。我当时就陷入了沉思。在我的同学看来,这群农民非常无知,既不知道国家政策,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但是,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又是怎么搞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花卉基地呢?

我想,一定已经有很多同学猜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注意观察了价格,并根据价格去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价格往上走了,他们就多种一些;价格往下走了,他们就少种一些。预期哪种花的价格会涨,他们就引进哪种花来种——十分简单的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考虑政策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任何其他的问题,关注的变量只有一个:价格!但这个简单的经营策略却是那样地管用!

这就是价格的妙处!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价格在这个事件中其实扮演了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信息传递作用。通过花卉价格的变化,农民兄弟们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市场上对哪些花的需求增加了,对哪些花的需求减少了,而无需去分析政策、形势,自己做判断。二是激励作用。农民们看到哪些花涨价了,就会多种;哪些花跌价了,就会少种,而无需有人来进行指导。用更为学术的语言讲,他们就是在价格的指引下,自觉完成了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的配置。

2、价格的作用

萨缪尔森在其经典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我不知道同学们会用怎样的方法来应对这三个问题,最直观的思路可能是找一个德高望重、智慧超群的人来进行决策。这个办法对于一些小的组织,可能是管用的——由于组织小,这位领导人物可以对所有组织成员知根知底,可以确切知道谁需要什么,谁又最适合干什么。但是,一旦组织规模大了,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那这种方法可能就不管用了。究其原因,首先是精力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还没有一个人可以精力充沛到可以对规模如此巨大的组织进行全局操控。其次是知识问题。大名鼎鼎的哈耶克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里面就谈到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些“本地知识”(local knowledge),这些分散的知识很难被中央计划者搜集,所以中央计划者很难确切地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或许有同学认为,中央计划者可以多做调查啊,不是还有调查,还有大数据吗?“马云爸爸”不都说有了大数据,我们就可以搞计划经济了吗?遗憾的是,这些恐怕还不能够真正解决知识问题。正如波拉尼所说的,人并不能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表达出来,事实上,有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波拉尼的这个观点被成为“波拉尼悖论”(Polanyi’s Paradox)。由于有波拉尼悖论的存在,知识的搜集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也有观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波拉尼悖论”可以被克服——或许吧!但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似乎还做不到。

另一种解决思路是放弃以上这种“中心化”的决策,改用一种“分散化”的决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怎么决定呢?看价格,根据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些花农那样。如果市场是运作良好的,那么在价格之中就已经包含了每个人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他们不需要再花心思去琢磨经济中其他人所处的具体情况。这样,推动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知识量就降到了最简。

说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应该已经明白了那些花农为什么可以仅依靠价格,而不依赖其他信息就取得成功了。如果你认为还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那我建议你抽空去读一篇小文章——里德的《我,铅笔》(I,pencil),我想应该会有助于你的理解。如果你自认为自己已经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我想追问一下大家几个问题:既然价格可以起到信息传递,以及激励的作用,为什么那些农民们没有去选择去生产价格更高的东西,例如毒品、石油?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会儿我们会回过来讨论。

3、价格的定义

我们已经谈了这么多有关价格的事情,现在我们可以来给价格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了。什么是价格呢?是不是商店标签上的那些数据?我想,如果这样理解,那你对价格的认识就狭隘了一些。关于价格,我更爱用我最喜欢的一本教科书——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上的定义:“一种商品的价格简单来说就是获得这种商品的条件”。根据这一定义,价格有时不仅包括获得商品所需要的货币价格,获得商品的时间、社会资本等,也包含在价格之内。举例来说,现在故宫又把《千里江山图》拿出来展出了,只要你付了故宫的门票,就可以去看。但是,为了去看这幅名画,你需要排8个小时的队,这个时候,8小时的队就是你面临的价格。你愿不愿意去看这幅画,不仅需要考虑愿不愿意付故宫那几十块钱的门票,更要考虑愿不愿意花上8小时的排队时间。再如,我们在请别人帮忙时要考虑“面子”,要考虑和所求的人关系够不够,办这件事需要多大的面子。这个时候,你考虑的价格就不是货币,而是“面子”,而你和被请求者的关系亲疏,就是你手里的预算。再比如,当一个人决定是否犯罪时,他要考虑可能被抓获而带来的可能惩罚,这就构成了他犯罪的价格。再如,美国的滑雪场在旺季和淡季收取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个现象令人司空见惯。但是当Barro和Romer两个经济学家去滑雪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论文,就在经济学的顶级刊物《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了——看看人家学霸,连过个假期都能出成果!那么他们的解释是怎么样的呢?答案是:其实滑雪场已经调价了。因为在旺季时,你需要排很长时间队,玩的时间少了,所以事实上对于单次滑雪而言,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二、需求的道理

1、个人选择

定义了价格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它是如何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的——它究竟如何影响了个人的消费决策,以及企业的生产决策。

先看个人的消费决策。卢梭说过,“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用这句话来概括个人的选择问题,可能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人有很多的欲望,例如想要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但同时又面临着很多约束,例如金钱,例如时间。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释放自己的欲望,就是消费者面临的选择。

怎么刻画欲望呢?经济学中用的是效用(Utility)。效用的值越大,人的欲望就得到更大的释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里的效用都是基数性的,它只表示大小,而不表示程度。例如你说你消费一个苹果得到的效用是6,消费一个香蕉得到的效用是3,那只代表你认为消费一个苹果比消费一个香蕉好,而不代表你消费一个苹果得到的效用就是消费一个香蕉的两倍——当然,在举例分析中,经济学家似乎常常忘掉这些自己立下的规矩。

显然,人的效用高低,取决于他所消费的物品,经济学中用效用函数来表达这个关系——在高级的课程中,会对它的存在性进行严格的证明,但在这儿我们并不考虑这些,而是直接假设有这么个东西。例如,我们说某个人只在乎能吃多少苹果,多少香蕉,那么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假设他的效用函数是定义在苹果和香蕉上的。

在有了效用的定义后,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边际效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多消费某一单位物品,所能给人带来的效用改变。例如,如果你多吃一个单位苹果带来的效用增量是1,那么这个苹果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是1。一般来说,边际效用是逐步下降的。你吃第一个苹果时带来的满足感会远远大于你吃第十个时的——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吃下了第十个苹果,那对你一定是一种折磨!

从技术上讲,效用函数中的各种物品对于人而言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例如,你可以通过多吃香蕉来弥补少吃苹果所带来的遗憾,可以通过多买几本书来抚慰中午少吃一顿大餐的不爽……有什么是不可以替代的呢?记得有一次我作为专家证人出庭时,对方专家证人说“爱是不可替代的”。真的如此吗?现实中,我们经常听说有人为了工作而没有机会陪伴自己的爱人,这从某种程度上难道不是说工作的收益会对爱产生替代吗?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当工作带来的升迁机会、货币收入更高时,那些人会更少陪伴爱人,这难道不是说其实爱也是和很多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吗?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在边际上,两种物品的相互替代性称为边际替代率。一般来说,它是递减的。例如,当你只有香蕉、没有苹果时,可能愿意为多吃一个苹果、少吃三根香蕉;但是当你吃多了苹果后,就可能只愿意为多吃一个苹果少吃两根香蕉了。

以上是对效用的介绍。对于人的选择而言,效用是目标,一般来说人们总想多消费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它受到约束的影响。约束用什么来表示呢?可以用价格和预算来表示。考虑一个最简单的情况:你现在有100块钱,要考虑买多少苹果和香蕉。苹果10块钱一斤,香蕉5块钱一斤。你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在这些价格下买两样水果,并且不超出100块钱的预算。所有购买的组合,就构成了你的可选择集。显然,这个集合的大小和商品的价格,以及你的预算有关。例如,当苹果变成了20块钱一斤,你的可选择集就变小了;而如果苹果和香蕉的价格都不变,但你的预算变成了200块钱,那你的可选择集就增加了。

现在有了目标,有了约束,又该怎么样考虑选择呢?从整体上考虑是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从边际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每花出去一块钱,你都要考虑,究竟是花在苹果上能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大,还是花在香蕉上带来的边际效用大。等你最后只剩最后一块钱的时候,最好的花法就是让它在苹果和香蕉上能给你带来同样的边际效用。试想若不是这样,如果买更多的苹果可以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用,那么你先前就应该花更多的钱在苹果上;而如果买更多的香蕉可以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用,那么你先前就应该花更多的钱在香蕉上。

这等价于什么条件呢?其实就等价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例如苹果的边际效用是2,香蕉是1。那么最后一块钱可以买0.1斤苹果或者0.2斤香蕉,它们都可以近似地带来0.2的边际效用(为了理解方便,让我们姑且滥用一把效用的概念)。这时,最后一块钱花在哪儿都是一样的,选择已经实现了最优。这个条件也可以进行一些变形,变成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这反映出的就是问题的另外一个侧面了。边际效用之比,其实就是边际替代率,因此这反应了最优选择时,人们主观上对两种商品的价值比应该等于现实中两种商品的价格比,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思想。

我们可以简单复盘一下对于选择的分析。在考虑一个具体的消费者选择问题时,我们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知道我们在分析什么问题,写出选择的目标,也就是效用函数。第二步,知道约束,写出预算约束线。第三步,求解最优条件,这里注意要从边际上去思考问题。

2、个人选择的变动——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在介绍了选择后,我们可以来看看选择的变动。什么时候选择会发生变动呢?

首先是人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例如某人突然迷上了苹果,那么他当然会少吃香蕉——不光少吃香蕉,甚至连腰子都可能不要了!

其次是收入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发生了变化,那么他对某项商品的选择会如何变动呢?这其实不太好说,要看商品的种类。对于普通商品来说,收入的增加会让你倾向于更多地对其进行消费;而对于一些劣等商品,收入的增加则可能让你更少地进行消费。例如,在你贫穷的时候,可能一碗泡面都能吃得很香,但是如果你突然有钱了,那么你恐怕就不会再满足于吃泡面了。

最后是价格的变化。试想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苹果的价格跌到了5元,它对于苹果的销量会有什么影响呢?这恐怕要考虑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苹果的价格跌到了5元后,意味着它相对于香蕉更便宜了,所以这倾向于让你多买一些苹果。二是收入效应,苹果的价格下跌后,意味着你可以用同样的钱买更多的苹果,这其实就相当于让你更富有了,这也会让你多买一些苹果。两种效应相加,你对于苹果的消费量会增加。

但同样的逻辑对于泡面可能不成立。如果泡面也跌价了,那么根据替代效应,由于它相对于别的商品更便宜了,所以会让人更倾向于多购买;但从收入效应看,由于它是劣等品,所以跌价带来的收入增加反而会让人倾向于少对其进行购买。究竟哪种效应大呢?不好说。从理论上讲,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我们很可能看到随着泡面跌价,其销量也下跌。

在经济学中,将这种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吉芬品”(Giffen Goods)。有关吉芬品的讨论,最早出现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他引用吉芬爵士的观察说,在爱尔兰发生大饥荒时,土豆价格大幅增长,但人们对土豆的消费量却上升了。马歇尔认为,爱尔兰的土豆是“吉芬品”的一个例子。不过,后来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这只是因为饥荒让所有粮食都歉收了,土豆成了供应量相对充足的食品。因此尽管它也涨价,但人们也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土豆——总之,这是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 “收入效应”带来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吉芬品”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代表人物是张五常。其逻辑很简单:如果有一种东西的需求会因涨价而不断增加,那么这东西就会不断涨价,最终市场上谁也买不起这个东西。截至目前,关于吉芬品是否真的存在,学界还有争论。最近一个声称发现了“吉芬品”的研究源自于在中国西部进行的实验,但这一研究很快也受到了挑战。不出意料的话,这场争论应该还会继续下去。不过,这场争论本身似乎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吉芬品”在现实中确实不常见!

3、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

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吉芬品”的存在,那么就可以得到价格理论中最重要的定律——“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ceteris paribus),人们对于某样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我们可以把“需求定律”进行简单的图示:想象有一张坐标图,纵坐标代表的是价格,横坐标代表数量。那么,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就可以描成一张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鼎鼎大名的需求曲线。或许有人会说,对于一些不可分的商品,如住房、汽车等,需求曲线不应该是一条平滑曲线,而应该是阶梯型的。这当然是一种理解,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平滑曲线也是说得通的:例如,我虽然不能买0.5辆汽车,但是可以拼车,可以享受分享经济啊。或者,我可以调整购买某种商品的频次。如果允许这些情况的存在,那么需求曲线就可以近似地被看成是一条平滑曲线。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理解“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的时候,颇为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其中的“其他条件不变”。所谓的“其他条件”简直就像“有关部门”那样神秘,它们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条件呢?弗里德曼在一篇十分著名的论文中对此进行过讨论。他首先以一种十分辛辣的笔调指出,如果让过多条件不变,那么需求曲线将是毫无意义的。试想,如果我们在考虑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时,将收入、其他产品的价格、其他产品的消费量都作为不变的“其他条件”,那么就会毫无疑问地推出一条弹性为1的需求曲线,而这样的结论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弗里德曼看来,所谓的“其他条件不变”应该是“方法性的,而非实质性的”。他认为,假定不变的条件应该只包括那些“显著影响所研究变量”的变量,例如偏好、替代品、互补品、货币收入等。

那么如果这些条件变化了呢?它们将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例如,我们现在突然有钱了,那么整个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因为无论在哪个价格下,我们都会购买更多商品。同理,如果互补品降价了,或者替代品提价了,我们也会看到整条需求曲线的右移。限于时间,对于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不想再做展开,后面讲到供给需求模型时我们还会作更多的分析。唯一提醒的一点是,大家要把“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区分开来。其中,前者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而后者指的是除了价格外,其他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搞明白了这点,我们可以就可以看破很多“陷阱”。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如下两种说法“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需求上升会推动价格上升”,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毫无违和感,但前一种说法预示了价格和需求的反向变动,而后一种说法则预示了价格和需求的同向变动,这似乎又是矛盾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就是混淆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其实我们稍微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明白前一种说法讲的是“需求量的变动”,而后一种说法讲的则是“需求的变动”。在讨论“需求”时,想明白自己到底在说什么,你就不会在被这些小trick迷惑了!

4、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个市场中可以有很多人。对于某种商品,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需求曲线。那么,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把市场上所有人的需求量加起来,然后把价格和总需求量的关系连起来。显然,这样做的结果,也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怎样理解市场需求曲线的倾斜呢?这其实体现了两种影响的叠加:一方面,根据个人需求曲线,当价格上升时,每个个人的需求量都会下降;另一方面,当价格上升时,一些低需求的人可能退出市场。其中,第一种影响被称为“内涵效应”,而第二种影响被称为“外延效应”。

尽管从概念上看,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个人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但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对于市场需求曲线,我们仍然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讨论它的移动。时间所限,这里我们就不多做展开了。

在对市场需求曲线进行分析时,经常用到“弹性”的概念。什么叫做弹性呢?它指的是价格变动1%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如果这个变化量大于1%,就称需求量是有弹性的;如果这个变化量小于1%,就称需求量是没有弹性的。对于企业家来说,商品的弹性大小会对其经营策略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他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有弹性的(或者更确切说,是处于有弹性的阶段),那么如果涨价就会让他失去太多客户,从而是不合算的。相比之下,他更有激励降价来实现薄利多销。而如果他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无弹性的,那么他就可以通过提价来攫取更高的利润。关于这些,我们在后面讲到反垄断时,还会回过头来详细地谈。那么,弹性在图形上是怎么表现地呢?如果商品更有弹性,那就说明价格变化一点点,就会让其需求量有很大变动,这意味着它对应的需求曲线会更平缓。极端地,无限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如果商品没有弹性,那么它的价格变化再多,也不会导致需求量的变动,这意味着它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会更为陡峭。极端地,弹性为0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既定的销售量下,市场上的最高意愿出价(Willingness to Pay)状况。这一点在进行福利评价的时候是非常有用的。这一点大家先记住,后面讲到“消费者剩余”时还会回过来继续介绍。

三、供给的行为

1、企业的目标

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说消费者需求,下面我们要把注意力从消费者身上转到企业,来看看企业(更确切地说是企业家)是如何决策的。

要深入理解企业的行为,就要从企业的性质说起。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需要单独开一门《企业理论》的课才能讲明白。作为一门《法律经济学》课程,我们不想对此涉及太多。在后面讲到合同法的经济分析时,我们会讲到一些企业理论的东西,在此先不过多展开。为了处理方便,我们只仿照新古典经济学通行的做法,假设企业的目标只是简单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假设是不是太简单、太不符合现实了。毕竟在企业背后做决策的是运行企业的人,而人的欲望是多样的。仅仅假设企业只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不会舍弃太多东西呢?例如,企业家精神在哪儿?企业家的情怀又在哪儿?是的,作为一个假设,“利润最大化”看起来似乎是简单了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简化到不合现实。事实上,从市场选择的角度看,除非企业看起来像追求利润最大化那样行事,否则它最终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好,我们不在假设上纠结了。就让我们先以此为假设,开始分析吧!企业的决策似乎要比消费者复杂一些。消费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消费来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就好了,而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则需要考虑生产多少、用多少东西生产这两个问题。

对于复杂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分开来思考。我们可以在思想中把企业的决策分成两个部分:首先,对于每一个目标产量,企业如何选择生产投入组合;其次,企业如何选择产量,以让利润最大化。

2、成本最小化和成本函数

先看第一个问题。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生产技术的概念。所谓生产技术,通俗地说就是企业面临的投入与产出的转化状况。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投入很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原料等。一般来说,生产要素之间是可以替代的,同样的产出可以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例如,我们要生产一件模具,它可以通过两个工人,以及一架价值一万元的机器实现;也可以通过一个工人,以及一架价值一万五千元的机器实现。当然,尽管这些不同的要素组合都可以产出一个模具,它们所需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来讲,它为了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在生产时选择成本最小化的投入要素组合,而选择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例如,如果工人的工资是四千元,那么显然选择两个工人,一架便宜机器的做法就是有利的;而如果工人的工资上升到了六千元,那么选择一个工人,一架贵机器的做法就更有利了。如果同学们关心一下现实,就会发现现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最近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另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原因则是现在劳动力成本正在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更多实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来替代劳动力,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在讨论生产技术时,我们一般都会假设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关于这点,我们用“三个和尚”的故事就能说明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如果我们把和尚看作生产要素,水看成产出,那么第一个和尚的边际产出就是1桶水;而第二个和尚的边际产出就是0,因为他们两个人也只是抬了1桶水;而第三个和尚的边际产出就是-1桶水,因为他加入后水的产量从1下降到了0。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可笑,但其实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比这还要搞笑。例如,某些地方曾在某一时期内推行过庄稼的“密植”,也就是在一块地上插尽可能多的秧苗。这样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增产,但结果却是秧苗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成长空间和养料而纷纷死掉——妥妥的边际产出递减实例啊!

那成本最小化应该如何实现呢?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或者直观地说,就是如果你还有一块钱,那么你将它投入到任何一种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量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条件呢?原因在于:如果不这样,那么就还有套利的可能存在。设想,如果价值为1元的投入品A可以带来5单位的边际产量,而价值为1元的投入品B则只能带来3单位的边际产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少花1块钱买B,把它投入到A,这样就能让产出净增2个单位。

至少从理论上讲,企业可以对每一个给定的产量都通过调整投入要素,实现成本的最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一个产量与生产它的最小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就是成本函数。在定义了成本函数后,我们很容易定义一系列与它相关的函数关系。例如,边际成本函数,它表达的是在给定的产量上,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成本与现有产量之间的关系。又如平均成本函数,它表达的是在给定的产量上,平均成本与现有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些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的。例如厂房、车床,你要生产就要投入。这些被称为固定投入。而另一些投入则是可变的。例如劳动力、原料,你要多生产,就多雇几个人,这些被称为可变投入。有了这个概念,总成本函数就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根据完全一样的逻辑,我们也可定义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等概念。

关于生产成本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在此就不再多赘述了。我唯一想补充的一点是,在经济学中,一般假设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也就是说当产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边际成本会逐步增加。这一假设事实上可以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推出来。由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所以当产量增加后,生产多一单位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就会不断增加,而这就会带来边际成本的提升。边际成本递增的假设是很重要的,这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的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张,因为到了某一程度后,它所面临的成本将会是其难以承受的。

3、最优产量的选择

有了边际生产函数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企业对最优产量的选择。其实这个分析是极为直观的。根据定义,企业的利润可以表达为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值,而所谓的收益就是价格和产量的乘积。一般来说,在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都被假设为是递减的。我想,有了前面的一系列训练,一些同学应该已经可以对产量的最优条件脱口而出了。没错,就是那个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同的产量。为什么呢?试想,如果在某一产量,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继续增加产量对于企业而言是更有利的;而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就应该压缩产量。只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正好达到最优的产量水平。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边际收益究竟是什么样的,这就和市场结构相关了。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分为好多种类型:垄断、寡头、垄断竞争,以及完全竞争。如果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那么这个市场被称为是垄断的;如果市场被几个大企业把持,那么这个市场就称为寡头市场;如果市场上有数量较多,且彼此有些差异化的企业,那么市场的结构就是垄断竞争型的;而如果市场上有大量相同的企业,且毫无进入门槛,那么这个市场就是完全竞争的。

完全竞争是一种极端的、想象中的市场类型,在现实中很难寻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或许农产品收购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它最接近的。在经济学中,它经常被用来作为评价效率的基准(benchmark)。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不存在任何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完全是一个价格接受者。为什么呢?试想,如果在某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一个企业想提高一点售价——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它就将失去所有的客户。因为市场上还有很多一样的企业有相同的商品出售,谁会愿意多花冤枉钱呢? 此外,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也不会有利润。为什么呢?因为由于它的进入门槛很低,所以一旦有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来,让竞争更加激烈,最终让利润降到0。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上述属性,其边际收益,也就是每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就必然等于市场的价格。而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利润的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正好等于0!

这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肯定有同学要说,这难道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企业一心想着利润最大化,但结果竟然是0利润!在现实中,谁会去干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温习一下成本的概念了。在经济学中,成本指的并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我们说完全竞争企业中企业的利润为0,指的是考虑了机会成本后的结果,而如果考虑的是会计成本,那么其利润也可能是正的。例如,某同学自己开了一家店,月入一万,总账面上看这就是他获得的利润。但如果这位同学靠打工也可以月入一万,那么开店就没有给他带来额外的收入。也就是说,考虑了机会成本后,他的经济利润就是0。

值得注意的是,完全竞争的最优条件意味着企业的最优产量一定要让边际成本等于价格。这说明,当市场上有一个价格,企业就必须根据这个价格提供一个对应的产量。也就是说,价格和企业的产量之间完全是一一对应的。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由于我们一般假设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因此这条企业的供给曲线也就是递增的。如果我们将市场上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都加总起来,可以得到一条放大版的供给曲线,这就是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供给曲线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的供给量会随之上升。

以上是完全竞争的情况。除了这种市场结构,其他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也就是说,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接受者,而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来影响市场的价格。

让我们来考虑最为简单的一个极端情况——垄断。当垄断者可以影响价格时,它的边际收益又是怎么样的呢?试想,如果一个垄断者在边际上多销售了一单位产品。那么,一方面它可以获得一单位产品价格的收入。另一方面,根据需求定律,当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时,商品的价格也会下降。而这种下降,将会影响到垄断者生产的所有产品。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对于垄断者而言,其边际收益将会小于其面临的价格。从图形上看,就是边际收益曲线处于需求曲线的下方。

由于对于垄断者来说,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也会小于让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如果我们把让价格于边际成本的产量作为社会最优产量的一个基准,那么就可以得到结论:垄断的产量会小于社会最优水平。而与此同时,我们容易得到,其索取的价格也会高于其边际成本,并且可以获得正的利润。

换言之,垄断者为了获取超额的垄断,会通过减少产量,将价格固定在高位,从而让一些原本愿意以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人不能购买,这就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也许有同学要问,既然还有人的出价高于边际成本,那为什么垄断企业不愿意向这部分人继续销售呢?原因在于,在这儿,我们隐含假设了企业不能甄别出消费者的类型,所以只能征对所有消费者收取统一的价格。而如果要增加产量满足这部分消费者,就会让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影响到从其他消费者那儿获取的利润。权衡之下,它们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书上有一个例子说,在大萧条时期,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大海也不愿意把它们给穷人喝。这是为什么呢?削减产量保持价格就是其中的一个道理。当然,另一个道理是交通费用问题——你总不能要求资本家自担交通费把牛奶从村子里运到城市,然后分给穷人喝吧。如果资本家这么“雷锋”,那他们以后怎么再扮“万恶”的形象啊?

另一个例子是:在有些旅游旺季,机票通常会被炒上天。但是等到你上了飞机,却会惊奇地发现,竟然还有位子是空着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航空公司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愿意牺牲价格来换取销售量。当然,在大多数时候,航空公司也不会让这些位子白白空着,在飞机起飞前不久,它们会试图把这些空位低价出售。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起飞时间很近的时候,一些热门航线的机票却经常有打折出售的原因。

当然,在现实中,垄断企业经常不会对所有消费者都收取同样的价格,而会采用“价格歧视”的手段。这块内容,我想在后面的课程里再做展开,这儿就先略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不同,垄断企业可以同时选择价格和销量,因此其面对的“价格-销量”组合将不是一一对应的。对于同一个销量,它可能提供不同的价格;而对于同一个价格,它也可能提供不同的销量。这就决定了,在垄断条件下,将不存在供给曲线!

好,关于垄断,我们就先讲这么多,在讲到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的时候,我们还会回到这个主题。在此之前,我希望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些教科书中的相关章节以作些知识储备。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是现在法律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也是和经济学结合最紧密的分支,有志于这块研究的同学,应该先自行补点基础。

四、供给需求模型

1、“马歇尔的剪刀”

好,让我们先暂时忘掉垄断市场,把注意力集中到竞争性市场上来,看看这个市场上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翻过经济学书籍的同学一定会看到过这样一张交叉图,这张图就是经济学家们的圣物——供给-需求模型。由于这张图最早出现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且太像剪刀了,所以后来的学者就把它戏称为“马歇尔的剪刀”。

让我们来看看这张 “剪刀图”。它的纵坐标表示价格,横坐标表示数量。“剪刀”的一边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另一边是一条从左下方往右上方翘的“供给曲线”。关于这两条曲线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做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剪刀”的轴被称为均衡点,它对应的纵坐标是均衡价格,而对应的横坐标则是均衡数量。

事实上,“剪刀”的轴不仅是一个均衡,而且还是一个稳定的均衡。也就是说,一旦市场偏离了这个位置,就会有力量促使它回到均衡点。试想,如果市场上存在着供不应求,那么此时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就会高于供给价格,也就是说会有消费者愿意以高于企业提供价格的高价进行购买。此时,企业就会在高价的刺激之下扩大生产,逐步补足供应的缺口,促使市场逐渐向均衡回归。反之,如果市场上存在着供过于求,那么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就会低于供给价格。也就是说,这时候企业的要价太高了,有部分产量不能被消费者消化。此时,企业就会减少产量,消除过度供给,从而市场又逐步回归到均衡。

下面我们介绍两个重要的概念——“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和“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在供给-需求模型中,市场上的商品最后都是以统一价格成交的。而事实上,市场上存在着异质性的消费者,并且每个消费者对于不同销量的意愿支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第一单位的产品,市场上意愿支付最高的消费者愿意出10元;而对于第二单位的产品,就变成了9元;到了第三单位,又降到了8元。如果市场上的均衡产量是三单位,均衡价格为8元。那么,愿意以10元购买第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者就好像赚到了2元,愿意以9元购买第二单位商品的消费者就好像赚到了1元。这种意愿支付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值,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用同样的逻辑,同学们也可以轻松地定义“生产者剩余”。这两个概念对于福利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大家请先记住,后面我们会多次提到它。在“马歇尔的剪刀图”中,需求曲线之下,均衡价格之上的那块三角形就是消费者剩余,而均衡价格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那块三角形则是生产者剩余。同学们在理解这两块三角形的时候,不妨想象商品的量可以无限细分,然后就可以用我们刚才的逻辑搞明白这个概念了。

2、外部冲击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有了“供给-需求”模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些冲击以及政策的改变对于市场的影响。例如,怎么考虑梨的丰收对于苹果价格的影响?梨的丰收意味着梨的供给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在每一个给定价格上,果农都会供应更多的梨。从图形上看,这意味着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它会让均衡的梨产量更高,而价格更低。由于苹果和梨是替代品,从食用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梨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将原本花在苹果上的钱花到梨上是更划算的。这就使得在同样的价格上,人们会更不愿意购买苹果。从图形上看,它表现为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最后,这会导致苹果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销量都会下降。

以上考虑的是替代品市场状况变化的影响。同学们可以自行考察一下互补品市场状况变化的影响。例如,当石油危机发生时,汽车市场的情况会如何?当然,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顺着思路考察下去,看看这进一步会对汽车的配件,以及维修市场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知道,在业界的行业分析中,经常要做类似的分析。其中当然会用到一些相关的分析技巧,但其实背后的分析逻辑,其实就是利用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

或许抽象地讨论模型会让大家厌烦,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吧——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 v.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这是一个在美国节能车政策史上很有意义的案子。当时,美国为了推行节能计划,要求逐年降低汽车的油耗。显然,这一政策对于生产大排量、高能耗汽车的企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遭到了相关企业的抵制。在多次游说无效后,一些企业决定诉诸于媒体和法律。1991年,这些公司策划了一个著名的广告:一辆大车和一辆小车相撞,小车被撞得粉碎。同时画外音出现“虽然小车能省油,但它们会让你付出更大代价”。不久之后,与相关企业有着重要联系的“竞争企业协会”向哥伦比亚特区巡回法庭提交的诉状,要求制定油耗标准的美国道路交通安全局(NHTSA)复核油耗标准。

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练习机会。大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名当时的专家,如果有记者来采访你关于此案的看法,你应该如何分析呢?首先,你应该搞清楚与此案相关的到底有几个利益相关主体,我想,你考虑到的至少应该有大型车生产商、小型车生产商、新型节能车及其配件生产商、消费者等等。明白了相关利益主体后,你应该把案件的相关结果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例如,提高节油标准意味着什么?对于小型车来讲,这可能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对于大型车来讲,它意味着要改进节油技术,从而增加每辆车的生产成本。从图形上看,就是大型车供给曲线的左移。这会对大型车的均衡价格、产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又会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可以思考,我就提示到这儿。我想,通过这个练习,大家就会知道,作为一个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其实也没有这么难。

3、价格管制问题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重要的政策:价格管制。什么叫价格管制呢?就是限定一个最高价格或者最低价格。其中,最高限价(price ceiling)经常在短缺时使用,例如在饥荒发生时,食品、水等必需品的价格往往会飙涨,这时政府通常会用最高限价来限制价格上涨。另外一个比较新的例子就是各地的房价政策。现在的房价涨幅实在太大了,很多地区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房产价格规定了上限,这也是最高限价政策。而最低限价(price floor)是规定一个托底的价格,它经常被用作扶持政策使用。例如,政府怕粮食价格过低,通常会制定一个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并以这个价格向农民购买粮食。

价格管制会有怎样的作用呢?时间所限,这里我们只考虑最高限价问题,关于最低限价问题,同学们可以自行思考。从“供给-需求”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存在最高限价时,市场上的需求会超过供给,也就是说供不应求将会存在。当然,这只是第一步。供不应求的存在,意味着市场上会有大量有意愿、有能力购买的人买不到商品,这时供给方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利用这个机会。例如,历史上香港曾进行过严格的房租管制,租房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但人们还需要租房子,那怎么办呢?这时,有些房东会向租户提议,可以用高价买自己的一把破椅子,只有买了椅子才能租房——这其实是把因为价格管制所失去的那部分租金变相地收回来。也有一些房东会把房屋做隔断,把一间房子做成十多间出租——这样从对每个人的索价看,并不违反房租管制,但事实上租房者并没有占到实际的好处。关于香港房租管制的历史和进一步分析,大家可以读一下张五常的一篇文章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在美国司法史上,有一个关于价格管制的有趣例子——M. Kraus & Bros., Inc. v. United States。我们知道,在1942年时,罗斯福政府为了稳定战时物价,出台了《紧急价格控制法案》(Emergency Price Control Act),根据这一法案,很多物品的价格被设置了上限。本案的原告M. Kraus & Bros.是一家在纽约做肉禽生意的公司。为了规避法律规定,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你想买我卖的鸡肉是吧?行,那你同时要买我的鸡爪和鸡皮。这一行为被监管部门发现,并以M. Kraus & Bros违反了《紧急价格控制法案》为由,对其进行了处罚。M. Kraus & Bros不服,就把美国政府告上了法院。

这是一个好玩的案子。关于案件的更多细节,同学们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这里需要大家分析的一点是,在战时这种短缺经济下,进行价格控制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或者更为直接地说,有什么直接的后果?这个大家可以自己进行练习。

在经济学家群体中,支持价格管制的似乎不多。除了这会造成供不应求外,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它干扰了价格的信号和激励作用的发挥。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价格会向市场发送信号,告诉大家什么东西稀缺、在哪儿稀缺,并且会对提供相应物品的人给以回报。例如,正是由于灾区的粮食价格飞涨,所以才会吸引更多的粮食供应商把粮食运到灾区去出售。从这个意义上看,粮价上涨其实并没有损害灾民利益,反而帮到了他们。这就是经济学的逻辑。

4、略论地铁涨价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价格信号发挥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列宁说,真理向前一小步,也会变成谬误。如果我们没有看清问题的所有方面,就贸然得出结论,那就很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经济学家反对价格管制,认为放开价格管制有助于消除供不应求,那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供给应该是自由的。因此当看到价格很高时,供给就会自动地增加,供求之间的缺口就会逐渐消除。但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放开价格管制就可能导致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公平的结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地铁票涨价。在2008年前后,北京把地铁价格定在了单程2元,此后这一低廉的价格一直维持了多年。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地铁拥堵成为了人们烦恼的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地铁的拥堵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拥堵的原因在于价格过低导致了供不应求,因此要缓解拥堵就要涨价,并提出:“如果涨价没有缓解拥堵,那就是因为涨的价格不够高!”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听起来似乎对。但细细分析一下,却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关于“如果涨价没有缓解拥堵,那就是因为涨的价格不够高”这种套套逻辑,我上次已经讲过了,在此不想再多作评价。作为严肃的学者,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作为“麻雀”来进行一个仔细的分析:

第一,从需求面上看,做地铁的是什么人?我想,一般来说肯在高峰挤地铁的人,最多的是那些并不太有钱的通勤族。那么当地铁涨价后,他们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方案?不去上班了?那生活怎么解决,让那些“专家”给钱养?如果还要行路上班,那他们会选私家车吗?应该买不起。选公交车?做过公交车的人都知道,那个车什么时候来没个准,在赶上班的时候,和地铁之间完全没有替代性。即使有替代,那么也是把地铁的拥堵转移到了公交上,这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

根据那些“专家”的说法,有很多老大爷老大妈没事儿坐着地铁,所以增加了拥堵。尽管这些“专家”通常标榜自己做的是真实世界经济学,但我想,他们恐怕是既不懂真实世界,也不懂经济学的。一方面,大爷大妈出门可早着呢,那时候通勤族的早高峰还没来。等他们晨练回来,高峰已经过了。这碍着拥堵什么事?反而是提高了地铁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我想那些“专家”并不真正懂价格。坐地铁的人都知道,在高峰挤一趟地铁的痛苦,应该远远高于几块钱的成本——如果果然有大爷大妈愿意忍受这个痛苦,那么就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为挤地铁付出十分高价的准备。区区几块钱的涨价对他们来说又算什么?

第二,从供给面上看,地铁涨价会不会吸引供给的增加?如果有企业家看到北京的地铁票价从原来的两元涨到了5元、6元,他们认为这有赚头,也想再修一条地铁,来赚这个钱,是不是可以?我想,即使在技术上可行,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从“供给-需求”模型分析,那么这个问题中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完全没有弹性的垂直线,价格再高,也不会改变供给。改变价格的唯一结果是,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钱更多转到了地铁运营商手里。

第三,涨价是不是导致了更为公平的结果?据“专家”说,涨价的结果,可以让意愿支付更高的人获得地铁乘坐权,所以更公平。这一逻辑实在令人无力吐槽。意愿支付和人对于一样事物的重视程度真不是一回事,极端说,一个富翁动不动为孩子花上几百万,但他未必真爱孩子,而一个穷人尽其所能才能让孩子吃一顿肉,他可能很爱孩子。按照支付意愿高低排序,怎么就是体现公平了?

第四,涨价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据“专家”说,不涨价是没有办法解决拥堵的。不、不、不,这显然错了——假设我规定坐地铁有罪,抓到了关10年,你看看地铁还是不是拥堵!注意,我用的也是价格理论哦,做到坐牢就是坐地铁的价格,这样我可以让地铁空无一人,但这是我们的想要的结果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通过不断涨价,让地铁不再拥堵了,那个结果果然是我们想要的吗?

第五,地铁涨价会不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尽管我们没有详细介绍一般均衡,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济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告诉我们,通勤费用的降低会让城市不断扩展,从而缓解中心城区的拥堵。正因为北京的交通费用是相对低廉的,所以大量无力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北漂”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交通费用上涨的结果是什么?其实就是把钱往这些人的口袋里向外拿。他们有什么选择?一是选择住到市中心来,导致市中心房租的上涨——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近年来北京中心城区房屋租赁价格涨幅快于城市边缘,是和地铁涨价相关的——二是结束“北漂”,离开城市,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

第六,作为地铁运营商来说,是不是非涨价不可?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我认为即使不涨价,甚至不收费,地铁都可以运营得更好。我们知道,北京有一条地铁是港铁运营的,就是北大门口的四号线。在地铁没有涨价的时候,它就是盈利的。为什么呢?其实大家坐地铁的时候看一下上面播放的车载电视就知道了。四号线很好地利用了各种商业机会,所以即使在票价很低时也可以盈利。事实上,现在我们用的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例如微信是免费的,但腾讯亏本了吗?本质上这还是个商业模式问题、运营问题。如果不在运营商做文章,那么只靠涨价来维持运营,就是难以持久的。另外,即使地铁是亏本的。难道政府没有义务从财政上对此补贴吗?钱花在这些民生问题上,难道不是最正当的吗?

第七,从实际效果上看,涨价后做地铁的人数是否减少了?统计数据上说,在推行涨价后几天内是减少了,但很快回到原状,现在坐地铁的人数远远增加了。为什么在涨价之后几天会减少呢?很简单,那是一个周末,后面接着几天元旦假期——看来,就连这几天的下降,也未必如专家所言,是涨价带来的成效啊!其实我们不用列数据,自己去北大东门坐一圈地铁就知道了,挑个高峰去,咱不是“专家”,该享受这个价值几个亿的座驾时还得享受啊!

其实如果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次涨价和垄断者提价行为之间的异同,就会豁然开朗了。但问题来了,那些标榜市场派的“专家”,究竟是真的支持市场还是反对市场?如果支持市场,为什么要在政府运营商面临亏损,有可能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让市场失去这样一次倒逼改革的机会呢?

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说过,“只要会说供给和需求,鹦鹉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遗憾的是,按照萨缪尔森的标准,现在一些“经济学家”可能还不如学舌的鹦鹉。价格理论的道理就在那里,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大家还需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