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1.9°C-13.0°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2017-12-29 来源: 刘勃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最近正在上映的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妖猫传》,为我们呈现了一番大唐气象。片中所谓的妖猫作乱,似都可追溯到杨贵妃之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至马嵬坡,随行将士处死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杨贵妃死后,唯留黑猫作伴,并引出了影片中的一系列故事。在历史上,关于马嵬坡兵变,我们常忽略了另一位主角,那就是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父子二人的微妙关系背后,隐藏着盛唐转衰的真正原因……

开元二十五年(737),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四月,皇帝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贬为庶人,并全部赐死。

三位皇子的母亲早已失宠,而武惠妃独擅后宫,她一直希望以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取代太子之位,众所皆知,但圣旨中对三皇子的罪过语焉不详,惩罚却如此严厉绝情,还是大出众人所料。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武惠妃和寿王也没有成为这次事件的赢家。这年年底,武惠妃病故,相传是被三皇子的冤魂活活吓死的;而到了次年六月,皇帝下诏:立忠王为太子。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2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3

《明皇训储图》卷,清,佚名,绢本设色,纵31.4 厘米,横108.6 厘米,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传宋徽宗赵佶所作,唐明皇通过宫廷政变上位,对宗室一直比较提防,对儿子能力的要求更少一些,逆来顺受的素质更加重要

逆来顺受的太子

寿王落选太子,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缺陷,恰恰是当时的形势对他过于有利。就在三皇子被贬的前一天,一代名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李林甫成为朝廷里无可争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李林甫又早已经明确站队,支持寿王。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以来,大唐皇室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件绝非罕见,玄宗本人就是通过宫廷政变上位的,对此不能不格外忌惮。如果宰相和太子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对皇帝来说绝非什么好兆头。

而忠王李亨(一生改名多次,本文统一称李亨)不同,他是玄宗现存的无残疾的儿子中,年纪最长的一个。礼法上排序占先,舍此便别无优势。当年的宰相张说曾和他关系不错,但张说早已罢相去世多年。立这样一个太子,皇帝可以更加放心。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4

啖饼惜福,18世纪《 帝鉴图说》彩绘插画,画中李亨吃羊肉,弄得满手油渍,顺手拿了一块面饼擦干净。他发现玄宗看见自己的举动脸色不大好看,就不动声色地把面饼吃了下去

对李亨来说,成为太子既是一个机遇,也从此意味着重重危机。李林甫既然支持过寿王,就等于已经把自己放在太子亨的对立面上。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把太子斗翻,皇帝另立新太子,他就又有推戴之功了。当然,矛头直接指向太子是不明智的,要先从太子的班底入手。

唐玄宗对宗室一直比较提防,儿孙集中在十王宅、百孙院居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具体的行政事务,所以难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过皇子的姻亲多半也是门阀,还是会有一些人物;而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这个身份天然有吸引力,迅速会有一批人物团结过来。

太子妃韦氏的兄长韦坚,处理行政事务是把好手,尤其擅长交通、物流领域。边疆上的节度使中,属于西北集团的王忠嗣和皇甫惟明,也和太子交情不错。这两人都是一代名将,王忠嗣尤其有儒将之风,被认为有入朝为相的可能。

天宝元年(742),韦坚被任命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负责长安城的物资供给问题。这件事还是可以看作唐玄宗赠送给太子的一个礼物。韦坚也不负所托,开凿广运潭,大大提升了江淮物资输送到长安的效率。

但到了天宝五载(746),情况却急转直下。正月十五日元宵观灯,是长安城难得的不必宵禁的日子。结果晚上太子与韦坚在市井中见了一面,然后韦坚又与时任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皇甫惟明深夜在道观里秘密会谈。这件事被李林甫抓住了把柄。

皇帝素来忌讳朝臣与道士、术士发生联系,外戚与边关大将关系密切,更是朝廷大忌。唐玄宗接到举报后,立刻把韦坚、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还想把这事牵扯到太子,此时刚刚进入朝廷的杨国忠也非常活跃,“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这时杨国忠根基还浅,必须靠讨好李林甫来获取更大的权势,但这也注定了他真的得势后,再也不能和太子和睦相处。

但玄宗只给韦坚、皇甫惟明定罪,皇甫惟明的兵权甚至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使之成为前所未有的四镇节度使。而王忠嗣少年时养育宫内,与太子亨关系亲密,在有的人看来太子甚至可说因祸得福。这件事构成了皇帝处理此类事件的一个样板:默许宰相对太子的攻击,顺势除掉太子的一些党羽,但并不真正危及太子的地位。宰相和太子越是矛盾重重,就越需要皇帝居中协调掌控,皇帝的地位,也就越发超然稳固了。

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杰出的帝王一样,唐玄宗也是所谓“雄猜之主”,善于发掘、使用人才,所以若确实能力出众,不乏机会得到皇帝的重视和任用。但若想长期保持受宠的地位,则必须要低调,扛得住委屈。所以,如张说、张九龄这些以文学或道德自诩的大臣,都只能风光一时;李林甫不管受到群臣多少诟骂,担任宰相的时间却创了纪录。别人看李林甫权势熏天,但李林甫与玄宗商谈大事时,不断以“此陛下家事”之类的言辞给玄宗解套,正是低调的表现。群臣指责李林甫的政策,许多实际上是执行玄宗的意旨,李林甫把这些骂名都担下来了,也正是扛得了委屈。

对儿子,能力的要求更少一些,逆来顺受的素质更加重要。太子亨也许才具平庸,但在这一点上却做得非常完美。

当初册立太子的大典上,照例李亨应该乘坐豪华的辂车,但李亨却宁可步行。韦坚捅了娄子,韦坚的弟弟为哥哥求情时,却拿太子说事。李亨就请求玄宗准许他与韦妃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

李亨吃羊肉,弄得满手油渍,顺手拿了一块面饼擦干净。他发现玄宗看见自己的举动脸色不大好看,就不动声色地把面饼吃了下去。——尽管此时玄宗的生活已经极为豪奢,但儿子却还是要注意勤俭节约的形象的。安禄山进京面圣,装傻充愣说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拒绝下拜。太子也只是一笑置之,毫不发作。

如此一年年过去,一次早朝,皇帝突然注意到太子已经两鬓斑白,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纪大为衰老,于是对他说,你回去吧,我回去东宫看你。玄宗到了东宫,发现宫苑冷落,乐器上积满尘埃。于是问道,我的儿子如此落魄,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而一向回护太子的高力士回答得异常得体:“我早就想向陛下说,可是太子不允许,说这点小事不值得惊动皇帝。”

这种情况下,不论李林甫和后来的杨国忠怎么攻击,李亨的太子之位,看起来并无危机。不过相比老当益壮的玄宗,未老先衰的太子能否活到即位的那一天,却是未知之数了。

马嵬坡兵变的谜团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初九,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应对时昏招迭出,终于导致长安城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失守。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嫔妃和随行官员仓皇出逃。十四日,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杨贵妃自缢。

这次蛾眉宛转马前死的兵变脍炙人口,其背后策划的主谋,至今却众说纷纭。杨国忠与太子积怨已深,现在终于被除去;老皇帝的权威近乎崩盘,仿佛覆盖在头顶的苍穹出现了一道裂痕,太子从此可以拥有自己广阔的天地。根据谁得益谁嫌疑最大的原则,很多人相信,主谋正是太子李亨。虽然史书上“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显得太子完全是被动,但他们坚信,这只是史家曲笔,为未来的肃宗皇帝开脱而已。

太子主谋说有个最大的问题,兵变的直接指挥者陈玄礼,早在玄宗登基之前就是其铁杆班底,此后一直宿卫宫中,这个身份恐怕很难听太子指挥。而这样的身份一旦归附太子,就几乎意味着和玄宗决裂。可是马嵬之变后,玄宗从到成都再到回长安,始终依赖陈玄礼的保护,直到肃宗乾元三年(760),玄宗被迫搬到太极宫,几乎等于被囚禁,陈玄礼也随之被贬逐退休,可见他始终都是玄宗的忠臣。

据《玄宗实录》等早期史料提出的说法,这次兵变实际上没有主谋,反而更合理。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势下,人心本来就容易失控,原来由地方供给军粮的计划,因为地方官逃逸而落空,禁军断粮之后军心不稳,这时候找个人出来承担一切罪责是常见的群体心理,本来就让人怨声载道的杨国忠是当然人选。

陈玄礼站出来担当起兵变的指挥者,一是不如此一旦兵变他首当其冲,这是自保手段;二是如果动乱不可避免,把诛杀杨国忠看作让人们发泄的渠道,避免矛头最终直指皇帝,仍不失为对玄宗尽忠的手段。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立刻免盔卸甲,下跪请罪,并带着禁军对玄宗山呼万岁,就是明证。至于“密启太子”或“谋于皇太子”,不过是通知一声而已。所以,正像当初李亨成为太子,并非他自己谋划的结果,而是一个送上门来的礼物,这次兵变恐怕仍然如此。

唐玄宗这时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叛军对抗的决心,他只想投奔蜀地,这是一个地理环境最为富庶封闭、因此最安全但也最没有复兴希望的地方。历史上,偏安于蜀地的政权,从来也不曾有过进取天下的竞争力。

马嵬驿的百姓团团围了上来。宗庙宫室陵寝在此,陛下您要到哪里去呢?面对这样的疑问,玄宗无法也不想回答。他把太子留下来抚慰百姓,自己抽身离去。

历史记述里,在这里留下的是大体还算和谐的画面:百姓说,皇帝不肯留下,太子你就来带领我们击破叛军吧,不然,谁来做中原百姓的主人呢?太子说,父皇前途那么艰辛,我要跟在他身边尽孝啊。就算留下,我也要当面和父皇说一声啊。于是立刻有人提出,击破反贼,使社稷转危为安,然后接皇帝回来,才是真正的孝。太子就留下了。

玄宗在前面久候太子不来,派人回来探明消息,就留下二千禁军给太子,又带话给太子说:“你努力吧,不要挂念我。西北地区的胡人,我向来对他们很好,一定可以为你所用。”

这样的叙述,当然包含着史家的修饰。如果后来肃宗表现出雄才大略,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他这时显得被动不过是作秀而已。但由于此前此后,他确实多半是暗弱无能的样子,倒使人反而难以断定,他此刻的表现究竟有几分真实。

太上皇和皇帝的权力之争

和唐玄宗分道扬镳之后,太子历经艰辛波折,终于到了朔方军的治所灵武——开元二十年以来,大唐的军队逐渐形成了西北和东北两大军事集团,号为“二统”。东北即安史叛军,而西北军力,此时无疑以朔方为最强。太子在这里得到群臣尤其是军方的拥戴,进位而称皇帝。

对于李亨灵武称帝,史家评价大抵还是正面为主。之前玄宗老迈昏聩,现在一个新皇帝出现,在提振人心方面作用很大。但由此产生的麻烦,恐怕一样大。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5

《明皇幸蜀图》,唐,传李昭道,绢本,纵55.9厘米,横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唐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兵陷长安,明皇(玄宗)带领随从幸蜀避乱的情景

第一,从此出现了太上皇和皇帝的权力之争。玄宗南下到汉中,就诏令诸皇子,分别兼领天下节度使。虽然这时他还不知道太子已经称帝,但这个儿子已经脱离自己控制是显然的,这个策略是在分太子的权。尽管听说了儿子自行称帝,玄宗表现出很欣慰的姿态,说我儿真是顺天应人,但仍然下诏说:以后军国大事,还都要向自己禀明,等到收复长安之后,他才不再管事。

张巡守睢阳的事迹天下知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是为什么张巡只能孤军作战?真正应该在这一带负担起平叛主力重任的河南道节度使哪里去了呢?原来,玄宗和肃宗各自任命了一个河南节度使,两个节度使并存,反而造成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局面。

更不消说还有永王璘事件。都说李白糊涂,怎么就参与了永王璘的乱军了呢?实际上诗仙政治上见识虽然不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永王璘本来就是带着太上皇的任命,合法来统领当时经济最富庶的地区,然后准备直挂云帆济沧海,由海路直捣叛军老巢的。谁能想到新皇帝会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兄弟阋墙在先,突然下诏剥夺永王璘的一切权力,让他回成都去侍奉太上皇呢?

第二,肃宗知道自己在没有得到父亲允许的情况下登基,这个皇帝合法性不足。为了提升合法性,往往会干扰正常的军事部署。

有人提出过一个方案,叛军范阳和长安两个主要据点距离太远,不如利用少量军队与叛军缠斗,待其疲惫之后,一举直捣其河北老巢。长远看来,这是对唐朝天下最有利的一个方案,但肃宗不会接受。因为要想自己的皇帝权威得到认可,自然无过于尽快收复两京。肃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即位,改元至德,十月,在叛军士气旺盛、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的情况下,就集中兵力强攻长安,结果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

到至德二年(757)冬季,唐军终于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相继攻克长安、洛阳。不久太上皇也从成都迎回。肃宗引着玄宗前往大明宫的道路两侧,长安百姓跪拜赞叹:“不图今日再见二圣。”于是第二年的正月五日,太上皇为皇帝加“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的尊号。皇帝逊谢之后终于接受,投桃报李,为太上皇加“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尊号。

此时,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已呈现出“土崩之兆”。但肃宗忙于这种父慈子孝的道德演出,竟没有做出进一步军事行动的部署,终于给了叛军喘息之机,导致贼势又炽。

第三,肃宗吸取父亲信任安禄山终于酿成大祸的教训,对郭子仪、李光弼等武将始终层层设防,极大限制了其军事才能的发挥。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6

郭子仪

如上面提到的至德元年收复长安失败,领兵的是夸夸其谈的宰相房琯。更典型的例子如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围困安庆绪,后增至60万。但肃宗竟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一度解除兵权。因为这类延误和错失良机不断发生,肃宗终于没有活到安史之乱平定的那一天。

后宫里的两个恶人

肃宗本来就是阴沉不愿轻易表态的性格,官修史书又有美化他的必要,所以,关键时刻发泄怨愤的手段,大多归结到两个人身上。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7

《望贤迎驾图》轴,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95.8厘米,横109.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画描绘757年,唐肃宗李亨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父亲李隆基从四川归来,一路上百姓磕头朝拜的情景

一个是后妃张良娣。史书上说她“辩惠丰硕,巧中上旨”,聪明能言,又是个特别符合唐代审美观的美女。肃宗前往灵武的那段最艰辛的道路,张良娣怀着身孕,却一直护卫在他身边。肃宗对女人的保护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张良娣却说:现在扈从人员太少,如果有突发的危险,我在前面挡一下(看来确实丰硕),您就多了逃生的机会。到灵武后,张良娣生产不过三天,就起来为战士缝补衣袍。肃宗劝她注意产后调理,张良娣又说:“这不是保养自己的时候,当以您的事业为重。”

照例,深明大义的姿态往往是野心的铺垫。危机之后,张良娣就开始干预政事,提出各种无礼的要求。史称“帝颇不悦,无如之何”,大概是事实。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张良娣开始排挤太子,谋害肃宗其他较为能干的儿子,这千篇一律的宫斗戏码,不免再度上演。

另一个更重要的恶人是宦官李辅国。史家通常把李辅国当作唐代宦官专权的第一人。唐玄宗重用高力士,但局势还在自己的掌控内,高力士只是一盘大棋中一颗重要的棋子而已。唐肃宗对李辅国却没有这样的控制力。这也不能只怪肃宗无能。玄宗可以在文士、能吏、边将、宦官等多个政治集团中玩平衡手,肃宗早年和其他任何一个集团发生牵连都会被猜忌,他只剩下宦官可以利用了。

李辅国本来是高力士的下属,后来被推荐到太子东宫。马嵬之变时,陈玄礼是通过李辅国与太子联系,陈玄礼也与高力士关系密切,是当初的上下级关系仍在发挥作用。

所有的史料均称,太子与玄宗分道扬镳,是李辅国极力促成的,这奠定了他后来的特殊地位。

玄宗回到长安后,史料称李辅国用尽一切手段挑拨玄宗、肃宗的父子关系。最戏剧化的一则记录称:李辅国假传旨意,逼玄宗离开他心爱的兴庆宫,迁往高墙深院与世隔绝的太极宫。随行的只有几十个老弱,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李辅国率领许多甲士,手中利刃耀日,包围上来。玄宗惊惶,几次几乎坠马。幸亏高力士跃马上前:“陛下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老领导威势尚在,李辅国吓得不敢妄动。平安到太极宫后,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没有将军你,我已经是刀下之鬼了。”

实际上,这类事当然不可能是李辅国任意妄为,背后必然有肃宗的默许甚至授意。十多年太子生涯近乎慢性折磨,现在他也要用这种手段回报自己的父亲。

北宋人的杂记中称,玄宗最后是被李辅国派人刺死的,倒是有可能的。肃宗病重,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玄宗突然去世,时间上未免有点巧。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好 文 推 荐

长平之战中赵国几乎亡国,为何还能迅速恢复实力?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8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一连串误判导致的朝鲜战争,为何令美国有苦难言?

在朝鲜战争结束将近三十年之后,美国摇滚歌手约翰·普莱恩写过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唱的:“戴维曾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9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将五胡乱华推迟十年:诸葛亮收姜维的历史原因究竟为何?

收姜维是《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之事,姜维资质绝佳,诸葛亮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从此后继有人。但真实历史没有这么传奇……

马嵬坡兵变,岂止令“妖猫”作乱:玄宗光环下的唐肃宗,继续着父子暗斗 - 10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