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1.3°C-14.6°C
澳元 : 人民币=4.6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2018-01-14 来源: 夹馍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

经公众号“礼乐嘉谟"(微信ID:gh_02a89c6538b9)授权转载。

如今的出行非常方便,可以骑车,可以开车,可以打车,完全不惧距离长远。在乘车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的礼仪因素,在正式场合下,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可是非常有讲究的。同样的,古人在乘坐车驾时,也是非常注重礼仪的。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2

车马图

传说,最初是由黄帝制造了车子。史书中有加载曰:“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虽然不能肯定其正确与否,但车子的产生时间非常非常早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据说,在大禹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马驾的车。古代的车,并不是还有马车,更早的是牛车,相传在少昊时期已经出现。正所谓“服牛乘马”。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所说的车子中,打仗和载人的绝大多数是马车。马车也叫小车,专供作战和出行之用。牛车也叫大车,一般用作运载货物。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3

殷墟中的马车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4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5

在电视剧《虎啸龙吟》第三十八集中,司马懿率领死士攻打武备库,其中就有司马懿乘车的场景,司马懿居左,手扶车轼,而汲布居右,为其驾车。其站位是非常有值得说道之处的。

在处处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乘驾之礼”是必然的存在。它甚至被作为是一种制度被加以规范固定。《周礼·地官·保氏》有相应的记载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6

高庄战车青铜马车

古代乘车礼仪可以总结为六句口诀:

1快慢节奏须把握

车驾行进的速度,如同君子之行,要有急有缓,该急则急,该缓则缓。甚至不同场合下,车驾的行进速度应该遵循不同的音乐。如同《周礼·春官·宗伯》中所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7

舞乐车马图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8

斧车画像砖

2上车姿势要正确

在古代,乘车人上车有一定的标准姿势。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车人所在之处。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而“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孔子的动作堪称典范了。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9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0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1

马车结构图

驾车,不仅仅是技术活,同样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礼记·曲礼上》也有:“将驾,执策立于马前;已驾,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就车: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

3左右尊卑别弄错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就是说,古人乘车之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即骖乘,又叫车右)。《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为表示对侯嬴的尊重,用车接他时“虚左以待”,就是这个原因。

如若车上坐有妇女,则由男子来驾车。而国君所乘之车的御者,一般由朝臣的子嗣来充当。当遇到位尊者,车左之君须下车行礼;而当需要处理一些驾车途中所遇之事时,一般由车右来负责。

而兵车则于此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2

三人乘车,尊者在左,御者立于当中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3

兵车御者在中,左边甲士持箭,右边甲士持矛

4分清是站还是坐

秦汉之际,车的形制逐渐丰富多样,根据乘坐方式及舒适度不同,车驾可以分为安车与高车,乘坐安车与高车也分别有不同的礼仪。

安车,是一种比较华丽舒适的车驾。车舆上加以雕饰,上面立有“容盖”,用以遮风避雨,以求舒适。乘坐安车之人多是位尊年高之老者、妇女、官宦及知识分子。汉代时,一套坐乘之礼逐渐形成。要求乘者登上安车以后,需要“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安车在后世逐渐演化成国家礼遇之人才及官吏所乘之车,俗称“公车”,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还经常被皇帝作为礼物赏赐给近臣以及诸侯,甚至是藩王、隐退之臣等以示荣幸。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4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5

不同于安车,高车的车盖是比较高的,因为高车为立乘之车,乘车之人需站于车上。《释名·释车》中的解释是:“高车,其盖高,立载之车也。”为了方便起见,高车上安有车轼及车较。立车行进之时,坐于车上之人也是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的。《新书·礼卷》中记载曰:“立乘以经立之容,右持绥而左臂诎,存剑之纬,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据,中礼式,大礼下。”只有男子有乘车立乘之礼俗,女子是万万不可乘立车的,这一点与安车是不同的。《礼记》说:“妇人不立乘”。有时,出于实用或乘车礼仪的需要,在一些特殊场合,在车上都要立乘。如作战之戎车,士兵为行动方便,皆采取立乘的方式。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6

5车上礼仪很独特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战车,是国力的象征。通常我们用“千乘之国”来形容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战车也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工具,岳飞也立志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当然,直到现在,中国象棋里的“车”也还是战斗力最强的棋子。

既然是立乘的方式没必然有一定的不安全之处,所以,为了安全,舆的前部装有横木供人凭依扶手。这个横木即为“式”,后来写作“轼”。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式”。而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中有“兵车不式”的记载。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7

君车出行 壁画 东汉熹平五年

孔子是崇礼的典范,所以见到服孝的人而后行式礼,以示对丧主同情;见到携带典籍的人而后行式礼,以示尊重。《礼记》更规定,君子乘车,遇到老人要行式礼,进入市区不应飞奔急驰,到了里门也必须扶“式”。而最为尊敬的礼节是下车步行。

6等级制度别僭越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各个等级、不同场合,乘什么车都是有定制的,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如周天子拥有装饰华丽,形制各异的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子,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而且,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8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19

因为战国之前,一般是不直接骑马的。虽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骑马,但骑马仍然没有流行。但是,到了隋唐以后,骑马和坐轿之风完全兴起,乘车出行逐渐不再是主流。

由此看来,乘车真的是有非常之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渗入古人骨髓中的礼仪规范。我们现代的乘车之礼,虽然没有这么繁琐,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还是要注意,不能失礼哦。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20

鹿车升仙图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这里曾是苏联开发北极的奇迹,一场空难之后却逐渐沦为鬼城

Pyramiden,曾经美好而富足的开矿小镇,如今已经被遗弃,成为了一座「鬼城」。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21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乾隆的哥哥弘时真的是被雍正杀死的吗?

在一百三十余万字的雍正朝实录上,弘时及其死亡竟然不着一字,仿佛这个皇子根本就不存在,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出现过一次。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22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高平陵祸根?

司马懿并不是儒学大族,儒学大族与司马懿的合作出于无奈,而司马懿夺权后,也给儒学大族开了一个血腥的玩笑。

时代 | 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司马懿率领死士起事也不忘乘驾之礼 - 23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