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7日 10.7°C-15.6°C
澳元 : 人民币=4.7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2019-04-11 来源: 晴妈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点击上方↑“武志红”,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1

来源 | 晴妈说

ID |qingmashuo

文 | 郝景芳

//////////

在几周前,我曾做过一个演讲,讲到工作与生活平衡。

当时我说:

想做到工作与生活都兼顾,需要能对自己说三个字:没关系。

只有对自己说“没关系”,才能放下负累,工作的时候彻底投入工作,陪伴的时候彻底放松陪伴。

但是当时演讲时间太短,我没有来得及提到更深层的东西。

没有这些更深层的东西,“没关系”就没意义。

0 1

当时,我之所以说起“没关系”,是因为人经常会陷入焦虑-内疚的负面循环,也常陷入相互指责的负面循环。

我们假想这样一个年轻妈妈,可以叫她小蓝,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一家上升期的大公司,时不时加班;她有一个小孩,也许刚刚两岁。

她很犹豫到底要在工作上有多投入,她很希望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光鲜妈妈”,但是多次陷入沮丧:回家太晚孩子已经睡了......

家里人指责,跟家里人吵架,她自己也内疚得要命,然而实际上,她已经比其他同事减少了工作量,成就不如人家,这样就很难成为她渴望成为的舞台中央的人。

她也读了很多育儿文章,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新时代母亲,独立睿智方法科学,和过去那种强硬粗暴的母亲不一样。

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妈妈。

她在工作的时候内疚于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难以专心工作;而陪伴的时候又内疚于没有好好工作,以至于充满焦虑,难以好好陪伴。

对这样的小蓝,我们要告诉她什么呢?

如果只是对她说:

“没关系,加班晚了也没关系”

“没关系,带娃耽误工作也没关系”

......

她是不会觉得心中好过的。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2

这怎么能没关系呢?明明就都很有关系。

都说了高质量陪伴很重要,总是没时间陪伴,又怎么能传达好的教育理念?会不会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

交给家里老人带,老人的影响又有各种问题,但能不能不加班呢?

公司最近在重要的冲业绩的关头,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谁能上、谁淘汰,也不过就是看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的表现。

后半辈子是成为一个平庸混事的中年妇女,还是一个理想中的女性,也就看这几年拼搏了,这怎么能没关系呢?

如果不解决更深层的疑虑,仅仅安慰“没关系”,并不能让人释然。

0 2

那更深层的疑虑是什么呢?

更深层的疑虑是:我可否成为理想自我?

在小蓝的心里,无论是立志成为的“新时代好妈妈”,还是“独立成功女性”,都属于她内心中非常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

因为理想的认同,也因为榜样的力量,她对自己有期许。她不甘愿一切都毫无追求地沉沦,进入死气沉沉的迟暮人生。

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追求都那么难,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上去都闪亮而云淡风轻,只有自己的生活笨拙而难以应付。带娃和工作两端的沉重,快要把她压塌了。

如果对小蓝说:你的问题在于完美主义,小蓝肯定会大吃一惊。

小蓝并不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完美,就像知道自己不是大美女。

她对自己有相当准确的刻画,从来没认为自己就是人群中最顶尖的那一个。

但如果问她:为什么晚上不能回家陪娃,会让她那么焦虑内疚?

她会说: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责任。

而如果问她:那又怎么样呢?不做一个好妈妈又怎么样?

她会大惊失色,觉得难以忍受:怎么能不做一个好妈妈呢?自从孩子出生到这个人世上,她就一心一意想做一个摆脱了老一辈不好理念的、新理念新方法的新时代好妈妈。

这就是小蓝的完美主义。

她不觉得自己是大美女,但是她不能接受脸上有污泥点。

因为她心中对一个“干净整洁的我”有追求。

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才会焦虑。

0 3

很大程度上,小蓝的生活支柱,就在于她非常努力追求理想自我。

她从人生中途才开始努力,她并非天赋绝伦,但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做得更好。

她把她能做的都做了,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努力健身、努力学英语、努力改善谈吐,她看儿童心理学书籍,也报育儿网课,她按照榜样指引的方向进行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她觉得自己已经很接近目标了。

如果你此时跟她说:放弃吧,放弃你的理想自我追求,你是不可能做到像你想象的那样好的。

她怎么会接受呢?

她一定情绪更加糟糕。

情绪糟糕也没有办法,这是仅有的解决之道。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3

小蓝说:“我家里人总抱怨我回家晚、干活儿少、照顾孩子不到位怎么办?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很多了,他们也不听。”

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

向家里人说“抱歉,我确实做得不够多,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

承认自己带小孩不到位,不是“理想妈妈”吧。

小蓝说:“公司领导总是有意无意指出,自己不能经常加班,会影响升职,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很多了,他们也不听。”

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

你是不可能向二十岁的单身小伙子一样加班的。

承认自己工作有上限,可能无法做到自己想做的高度吧。

小蓝说:“其实我要求也不高,我只是不想这么快就变成一个平庸的黄脸婆,浑浑噩噩,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发光。这要求高吗?”

这要求不高,只是到最后,我们都会变成平庸的黄脸婆。

这就是岁月的力量。

只是你会发现,平庸的生活也是可接受的。

如果我们给小蓝建议,那就是:

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要求吧,放弃“家庭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光鲜亮丽形象吧,很多事情做不到,就承认吧。

小蓝并不想接受,因为她心里还有恐慌,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后的生活状态。

小蓝并不够爱现实中的自己。

这时候她才发现,让她最焦虑的,是接受现实。

0 4

而“没关系”,是在这个时候出场。

“没关系”的涵义不是“没关系,做错这点事,你也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没关系,做不好,也可以成为理想自我”,而是

“没关系,成不了理想自我,也没关系”

前者只是唐璜气息的自我安慰,后者才是超脱的心理来源。

其实,真的没关系。

恐慌,常常源于对某种状态的想象。

在很多现代女性的焦虑中,恐慌是对平凡后半生的想象。

“我不过是个普通人,哪里也不比别人做得好。工作不是最优秀的,带娃也不比其他人更好。展望未来,我能想到的未来也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没关系,其实接受这一点也没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即便是接受了所有现实,生活也并不是麻木不仁了无生趣。

做一个普通人并不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人的内心仍然还有柔软,时光也依然还有晶莹闪亮,头脑中甚至有更多流动的思想。

即使承认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也并不是天塌了。

这才是让自己能平静生活的力量,也是应对工作家庭转换的关键性力量。

不是想尽办法让工作家庭都完美,而是接受工作家庭都不完美。

在说“没关系”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承认“我就是这样了”。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4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吧。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想自我”。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理想中的好妈妈”。

人类历史十万年,从来不曾有一个温柔明理、睿智温暖、严厉得当、擅长教育、爱与沟通,培养出来的孩子全都是优秀人才、还跟妈妈的关系十分亲近良好的理想妈妈。

我们自己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新时代理想妈妈。

我们自己的时间有限,好多地方顾不到,孩子的心思我们不了解,跟我们有隔阂,孩子身上发展出各种毛病,粗心、贪玩、坏脾气、懒惰,我们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毛病,只能承认自己的教育并不理想。

孩子的意愿不可捉摸,孩子的成就飘忽不定,孩子的关系时远时近。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想好妈妈,但孩子心里压根不这么想。

这才是现实,接受吧。

0 5

为什么需要放弃“理想自我”的追求呢?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

“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

这个Good Enough Mother,翻译成中文不容易对应,直译应该是“足够好的母亲”。

可是这个“足够好”的意思,在中文和英文里有微妙的不同。

在英文里,如果100分是完美,那么可能70分就“足够好了”。

但中文里,往往说100分是好,但还不够,要120分才是“足够好”。

我们按温尼科特的原意,取“已经不错”的意思,翻译成“差不多的好妈妈”,曾奇峰翻译成“60分好妈妈”,我感觉有点低了,“80分好妈妈”可能比较符合现实。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

原因是,一个“理想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从而一辈子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从而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独立。

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5

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但是完美的母亲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的路。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拿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

“理想好妈妈”心里往往有线性的对应关系:

不够好的妈妈=不够好的孩子,

特别好的好妈妈=特别好的孩子。

因为有这样的公式,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把别的孩子的不好都归咎于其妈妈,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不完美。

于是,孩子的不完美,就仿佛是对自己的指责。

“你怎么能考不好?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考不好?”

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还是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就看她对待孩子挫折的态度。

当我们在生活里见到一个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我们会心疼:“啊,你一定很难过!”或者努力帮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换成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把孩子当作是独立个体的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很难过吧?我能帮你什么呢?”

但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成绩单的妈妈会下意识恼怒,指责孩子:“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于是,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理想好孩子”公式,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换到我们的成年身份就能知道,如果我们工作里遇到上司冷遇、同事排挤、项目失败,当我们满心失落向父母倾诉,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侯,如果父母的态度是:

“你怎么能失败呢?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事呢?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

我们立刻感觉被推到了千里之外,从此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鞋子里理解事情。

一个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

一个人有成功的概率,也有不成功的概率。

只有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教养脱钩,一个妈妈才能站在一个平和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松绑,也给自己松绑。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6

0 6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好妈妈”,也没有“理想自我”或“理想感情”,任何对此的幻想,总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失衡。

就像追求100分妈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样,过度追求“理想自我”,就像是在心里给自己安插了一个苛求的妈妈。

她会无止境地看到所有“不理想”的地方,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名义,否定自己,而这个“理想自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既不能像逃离家庭一样逃离,又没法赶走。

追求“100分感情”会让人与人的界限感模糊。

曾奇峰老师描述过一个案例,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一直都是无话不谈的亲密状态,而孩子大学之后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正常交往关系,学不会独立,最终退学。

而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期望“亲密无间”的关系,一旦对方要求独立,不管是孩子还是配偶,都会让人心理悲痛失衡。

安于“80分状态”,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活,也允许自己活。

满分状态是死的状态,就像小球在一个光滑的山尖上,稍微一碰,任何方向都是下滑。

如果一个人期望的,全是年画里合家团聚的场面,那么生活日常中几乎所有场面,都是不胜凄凉的孤单单的画面。

以“满分想象”的眼镜去看生活,本身就是偏见,看不见生活里正常而珍贵的部分。

唯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幻象,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才可能进入真的平静和踏实。

其实,哪有什么真的工作家庭兼顾呢?

拼命工作肯定会占用家庭时间,如果我晚间有直播,或者周末参加活动,肯定就没办法陪孩子了。

那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是完美妈妈,直接跟家人道歉,说抱歉我又要忙,谢谢你们帮我,也就好了。

陪伴家人确实要推掉很多工作,那也就不要想什么风头都占,直接向工作伙伴道歉,说抱歉这件事我实在没法做,还请你们多关照,也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当你自己接受了自己80分的状态,并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身段谦逊,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

这个世界接受不了的,是你的较劲。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没关系”这个词的力量。

还记得我女儿有一阵子爱发火,我妈妈说她身体里有一个“高高兴兴的小人”和一个“爱生气的小人”。

我妈妈让她把那个“爱生气的小人”扔掉。

女儿沉默不语。

后来我悄悄告诉女儿:“其实,你知道吗,当那个爱生气的小人出来,它是在等一句话。”

女儿问:“什么话?”

我说:

“它是在等‘没关系’。那个爱生气的小人之所以生气,其实就是想等人安慰它,告诉它‘没关系,一切都没关系’。下次它再出来,你就悄悄告诉它‘没关系,会好的’。”

从此之后,很久很久,女儿都没有再发火。

让一个人有勇气去冒险的,不是相信一件事100%成功,而是能承受失败的后果。

这是为什么富人投资更有可能成功,因为心里有“没关系”,所以敢于尝试更大胆的业务。

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那就相当于给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大不了就是现在这样,没关系。

从此之后,人无所畏惧。

这时,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尝试、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也不再较劲。

你会发现,只要你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还在,什么状态都是不足畏惧的。你甚至能够跑得更有力量,更有冲劲。

因为你成为了你自己,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

因为无畏,所以平和。

35岁清华女学霸:做妈妈后,这3个字给了我很多力量 - 7

本文作者: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8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6年,小说《北京折叠》 获第74届雨果奖。

授权转载自公号晴妈说,ID:qingmashuo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