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7.5°C-13.7°C
澳元 : 人民币=4.7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2019-06-07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   4578 字

阅       读       需       要

13min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是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进行保护的日子。环保,不仅仅指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有生态平衡的保护。多年前,纪录片《海豚湾》揭露了日本人无情捕杀海豚的行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人类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无节制猎杀动物的历史还要更远。

1850年,美国捕鲸业蒸蒸日上,鲸鱼数量骤减。一位署名为“北极鲸”的作者以鲸鱼的口吻写了一封信,呼吁人们停止无节制的捕鲸。信中写道,它们本以为北冰洋足够安全,却没想到捕鲸船还是追到了这里,“我们就应当全部被杀死……我们就应当彻底灭绝吗?”

直到100多年后,“北极鲸”的呼吁才被付诸实践,国际捕鲸委员会的《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于1986年正式生效。尽管这份协议并没能限制全部国家,但大规模的商业捕鲸就此偃旗息鼓。

当最早进行商业捕鲸的巴斯克人还在眺望比斯开湾里的鲸鱼时,他们并不会想到,1000多年后,曾为他们打下鲸鱼市场的露脊鲸,最终将成为濒危保护动物,登上红色名录,并被禁止捕杀。

早期捕鲸业

引领风潮的欧洲人

历史学家戈登·杰克逊曾说:“捕鲸的起源深藏在神话的迷雾当中。”我们无法确定第一头被人类捕猎的鲸鱼到底死于何时何地。不过,有文字记载,9世纪时,斯堪的纳维亚的旅行家欧特勒便曾对英国国王夸耀过自己国家卓越的捕鲸能力。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2

巴斯克捕鲸人复原图,中世纪时,居住在西班牙与法国间山脉地区的巴斯克人主导着捕鲸行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世纪时,曾居住在西班牙与法国间山脉地区的巴斯克人主导着捕鲸行业,天主教会在推动其发展的进程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几个世纪里,巴斯克人持续不断地为整个欧洲的餐桌端上鲸鱼肉,也提供着其他各类鲸鱼制品。

16世纪末,向北航行的船队发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附近活跃着大批鲸鱼后,那里很快变成了捕鲸胜地。该地的弓头鲸比以往常被捕捞的露脊鲸脂肪更多、鲸须更长,成为广受欢迎的猎物。1613年夏天,来自各个国家的捕鲸船有20余艘之多,他们聚集于此,不仅忙于捕鲸,还忙于彼此间的利益争夺。最终,荷兰与英国达成协议,共同占有这个捕鲸点,并派战舰护航,联手将其他国家拒之门外。18、19世纪里,人烟稀少的北方捕鲸点常有满载而归的渔船从海边一直延伸至远方的地平线。据资料记载,自1722年起的40余年间,仅来自荷兰的捕鲸船便有将近6000艘之多。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3

《捕鲸》,亚伯拉罕·斯托克,布面油画,纵50.5厘米,横66.8厘米,现藏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亚伯拉罕·斯托克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此时荷兰正盛行捕鲸,由荷兰人组成的庞大捕鲸船队活跃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寻找捕猎机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人自16世纪末加入了捕鲸行列,但那时的渔业王冠仍属荷兰。直到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捕鲸业渐渐发展起来,他们的捕鲸巨头之梦才渐渐显影。不过,这份原属英国的财产没过多久便从他们手中挣脱,与其称殖民地捕鲸为英国捕鲸业的希望,倒不如说它是美国捕鲸梦的美妙前奏。

美国捕鲸业的高光时刻

从楠塔基特岛到新贝德福德

在诸多参与捕鲸的国家中,美国的捕鲸历史如鲸脑油蜡烛一般散发着持久明亮的光辉。自清教徒移民登陆,殖民地捕鲸产业步步兴盛,直至20世纪初才光芒渐退,为后来者所超越。300年间,捕鲸一直是推动这个国家演变的重要力量之一。

18世纪50至70年代,是殖民地捕鲸业的传奇时代,楠塔基特岛则是这段传奇的缔造者之一。楠塔基特岛四面环水,与鲸鱼迁徙路线相邻,常有鲸鱼漂上水面来,是一个适宜捕鲸的福地。这里的原住民早就开始利用这些意外来客,殖民者也在不久后开启了自己的捕鲸之旅,以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他们远望海中喷水嬉戏的鲸鱼,扬言道:“看那儿,那就是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面包的绿色牧场。”

这片绿色牧场果然没有令他们失望。短短40年,捕鲸产业便发展为岛民们最大的就业机会来源,这个贫瘠的沙洲,唯一盛产的便是鲸鱼油。在捕鲸收获最大的1726年,人们共捕杀了86头鲸鱼,其中有11头竟是在一天之内捕获的。

美国独立战争及之后的1812年战争,给楠塔基特岛的捕鲸活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那里的捕鲸人一直尽力保持中立以求继续捕鲸,但英美双方都对他们的这种算盘并不买账。在捕鲸事业每况愈下的日子里,甚至有捕鲸人想要通过移民英、法来继续自己的捕鲸生涯,但绝大多数楠塔基特人还是坚定地留在美国,等待新的机会。

战后,美国捕鲸业重整旗鼓,摆脱了战时的愁云惨淡,进入了一段闪闪发光的黄金时期。楠塔基特岛在19世纪30到40年代中期,持续获得成功。对那里的小伙子们来说,杀死过鲸鱼或海豚才能获得尊重,而出海捕鲸则是成为合格恋人的先决条件。1846年,当全世界的捕鲸船总数为900艘的时候,仅美国的船便有735艘之多。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4

图中所示为捕鲸全盛时期的楠塔基特岛,数百万加仑的鲸油通过这个美国港口,发往世界各地的市场。对那里的小伙子们来说,杀死过鲸鱼或海豚才能获得尊重,而出海捕鲸则是成为合格恋人的先决条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快,随着大船吃水深度的加深,鲸鱼资源的耗竭及淘金热对岛民的吸引等种种原因,楠塔基特岛渐渐没落,将捕鲸业的龙头之位拱手让给了新兴港口——新贝德福德。后者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捕鲸业首都。在黄金时期,这里甚至诞生了一份专门报道捕鲸相关内容的周报——《捕鲸人装运单和商人清单》。

这份“捕鲸市场中的《华尔街日报》”自1843年3月首次发行,到1914年12月停刊,享年72岁;它见证着黄金时期的一个个高光时刻,聆听着这个行业逐渐衰落的足音,它的告别,也标志着盛极一时的捕鲸行业终将落幕。

1850年之后,鲸鱼油的市场逐步被煤气、煤油及石油抢占,日趋缩小。当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汩汩产油后,《名利场》杂志刊登过一组漫画。漫画中,盛装打扮的鲸鱼们正为这口油井举杯庆贺:“愿我们陆地上的油井永远不会枯竭!”“我们再也不用为身上的鲸脂而恸哭哀号了!”鲸鱼们的欢呼声和美国捕鲸业的尾声一齐到来了。1927年,“约翰·R·曼塔”号从新贝德福德出海,几乎空手而归,为美国盛极一时的捕鲸时代彻底画上句号。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5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拉布拉多的捕鲸站里,一个穿着油布衣服的男人站在死去的抹香鲸上正在剥离鲸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捕鲸业的光芒渐渐褪去,其他国家的捕鲸行业却兴盛起来。19世纪60年代,挪威人改进了捕鲸炮,大大提升捕鲸效率;20世纪初,日本与俄国纷纷跻身捕鲸列强;德国、荷兰、英国也设定了新的捕鲸路线,力图打造效率更高、规模更大的捕鲸船队。1904年,随着挪威在南极建立第一个捕鲸基地,南极也被捕鲸人纳入寻宝版图。

1946年,为维护鲸群数量,国际捕鲸委员会成立,开始逐渐限制各成员国的商业捕鲸活动。然而,捕鲸禁令有一个“科学捕鲸许可”的漏洞——科学捕鲸不仅不用经过任何本国以外的审查,还可将鲸肉出售或赠送。那些想要打开鲸肉市场的国家便常以科研之名、行商业之实。2009年,仅日本的科学捕鲸项目便使数百头鲸丧生;而2018年年底,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摆脱其约束,并将于2019年7月重启商业捕鲸。

“浑身是宝”

鲸鱼的101种用途

人们常夸赞某些动植物“浑身是宝”,而无论是从体型还是用途而言,它们在鲸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鲸鱼肉可以吃,舌头是专供神职人员和贵族享用的美食;它的脊椎和肋骨是制作椅子和篱笆的材料;漫长的捕鲸航行中,水手们在鲸鱼牙齿上进行雕刻打发时光,再于返乡后将其送给心爱之人;乌贼的喙经过鲸鱼的消化系统形成的龙涎香,可作为香水的定香剂,十分宝贵……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对鲸鱼的利用更加充分,哪怕是残存的废料也会被磨成粉当肥料。在一本名为《鲸与捕鲸》的小册子上,甚至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四五十种鲸鱼的用途。但人们捕鲸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它们身上丰富的鲸脂、鲸脑油和鲸须。

鲸脂炼成的鲸鱼油,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绝佳的照明材料。18世纪初,伦敦为打击夜间犯罪的行为,在全市范围内安装油灯。这些油灯从日落点到日出,长夜不灭,每年总时长多达5000个小时。这些灯里静静燃烧的,正是来自殖民地的澄澈鲸鱼油。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6

1912年,捕鲸站堆满了用来装鲸油的木桶。长期以来,鲸脂炼成的鲸鱼油一直被人们视为绝佳的照明材料。此外,鲸鱼油还可以制作肥皂、颜料,是主要的润滑油和加工整个欧洲的军人制服布料的原料,用途广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照明功能外,鲸鱼油还可以制作肥皂、颜料,还是主要的润滑油和加工整个欧洲的军人制服布料的原料。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7

刻有捕鲸场景的贝雕(Scrimshaw)作品,约1960年。贝雕由捕鲸者创造,刻在鲸鱼的副产品上,如骨头或牙齿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鲸须可以被制成鞭子、雨伞、拐杖、鞋拔子等各种产品,而其中最受欢迎的还要数女士的裙撑或紧身胸衣的支架——这些既有韧性又足够硬的材料备受塑身内衣制造商的青睐,被拿来为当时那种不自然的时尚推波助澜。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8

鲸须既有韧性又足够硬,可用来制作紧身胸衣的支架。图为约1851年的紧身胸衣,因为这种紧身内衣对身体造成伤害,医生不停呼吁女性们抛弃这种“鲸须监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捕鲸者说

财富背后的故事

19世纪50年代,美国捕鲸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一些捕鲸船上还出现过女性的身影。

随着鲸鱼数量渐少,捕鲸人不得不越走越远,所需时间也越来越长,新贝德福德的船长常常需要4年左右才能完成一次捕鲸活动。许多捕鲸人在船上的时间远比在家久得多。曾有一位船长在捕鲸途中去世,与他同行的船长夫人不愿将丈夫永远留在海上,选择了将其尸体泡在一桶威士忌酒里带回家乡。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9

讽刺漫画,发表于1861年。当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汩汩产油后,鲸鱼油的市场逐步被煤气、煤油及石油抢占,日趋缩小,图中的鲸鱼们为此盛装打扮,举杯庆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捕鲸船上的妇女并不一定都是船长的妻女,也有一些女性假扮男子、充当水手登船参加航行。1849年,一艘航行7个月的捕鲸船未完成预期计划便决定改变航线停靠港口。这是因为船长惊讶地发现船上竟有一位19岁的“花木兰”——她冒用自己父亲的名字报名出海,在无人觉察的情况下劳动了7个月之久,最终被船长留在秘鲁并送回美国。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0

约1850年的捕鲸叉,一旦捕鲸距离合适,标枪手便用力掷出绑好绳索的捕鲸叉,射在鲸鱼身上,于是受惊的鲸鱼拖着小艇快速游走,直到精疲力竭,被船员杀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出海其实并非什么好差事。那些未曾在海面历经风雨的人往往将捕鲸幻想成一项激动人心、甚至颇具浪漫色彩的事业;只有真正的捕鲸人才知道,尽管这个行业看似利润丰厚,但海上那些充满苦水的日常和悲惨遭遇,绝非耸人听闻。

如果我们有机会一窥早期美国捕鲸船船员的日记,便会发现,在为船主带来巨大财富的背后,船员们的血汗早已如鲸油一般浸满每一寸甲板。在捕鲸船的“迷你君主国”里,级别最低的船员只能20多人挤在一个低矮狭小、几乎没有自然光的空间里,躺在稻草或玉米壳填充的、被戏称为“毛驴的早餐”的床垫上睡觉,忍受糟透了的厨师端上的各种难以下咽的食物,还要时刻面临生病或受伤的风险。

船上的医生由船长兼任,按照药箱里的医疗指南行事;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要为船员进行外科手术——一位名为吉姆·亨廷的船长曾将船员绑到木板上,用餐刀、锯和鱼钩为他进行了截肢。

但船长本人有时也难逃厄运——1854年,当新贝德福德的摩里亚号正在海面航行时,它的船长却患上了抑郁症。这位船长用一发毛瑟枪的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船员们的医生成了自己的刽子手。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1

捕鲸人正在使用捕鲸炮,它能发射巨大的四头捕鲸叉,不仅连着粗绳索,还装有炸弹,一旦受到撞击便立刻爆炸;只要瞄得够准,不论多大的鲸鱼都可一炮毙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海洋冒险家的时代早已过去,出海捕鲸远没有以前那么危险了。在船员们的生命安全得以保全、食宿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真正值得人们担忧的唯有渐渐消失的鲸鱼和日趋空荡的大海。

参考资料:埃里克·杰·多林《利维坦——美国捕鲸史》;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海洋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遇难记》;卡鲁姆·罗伯茨《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2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3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4

千年残酷捕鲸史:这边熬油吃鱼肉,那边海洋空荡荡 - 1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