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本该活83岁,却做了这三件事,折了30年阳寿
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其生前所宠信的以张让等人为首的十常侍,权势极大,把持朝政,一时间朝野内外怨声哀道。
大将军何进听取了袁绍的建议,密令董卓带兵入京剿除宦党。
董卓来了,何进死了,宦党也被灭了,然而董卓却觉得如此良机怎能轻易错过,顺势而为废帝另立,进而权倾朝野。
曹操为天下先起义兵讨伐董卓,一时间多位诸侯纷纷相应,共讨董卓。
在这期间,曹操发展迅速,董卓被灭后,曹操迎奉天子入许都,相继灭掉袁术、袁绍、吕布、刘表等人,彻底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在战胜袁绍后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军阀,刘备虽然仍是寄人篱下,却并没有动摇他争夺天下的壮志雄心,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刘备足足去了三次方才见到诸葛亮,此举成为千古名典《三顾茅庐》,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典故永远为后世所赞颂。
诸葛亮认为刘备如今最要紧的是要有立身之地,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给刘备的建议是,曹操如今势头正猛,不应该与其正面交锋,江东孙权政权历经三代,政权稳固,也不能图,意思就是这二人的地盘你就不要想了。
眼下的荆州之主暗弱,这正是上天所赐给你的立足之地,若能坐拥荆州,遥望益州,终能成就大业。
听完诸葛亮所谋,刘备豁然开朗,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隆中对》,孔明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然而却在五十三岁时病逝于五丈原,其折寿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件事!
一、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刘备临终前,将蜀后主阿斗托付给诸葛亮,随后撒手人寰,根据三国志所记载,刘禅在刘备死后为诸葛亮开丞相府,并且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刘备在世时,是没有为诸葛亮开府处理政事的,开府治事的丞相比没有开府的丞相权力要大太多了,东汉时期曹操就是开府丞相,这点二人还是很相似的。
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刘禅统统交给诸葛亮来处理,这就造成了诸葛亮日理万机,成为了比皇帝还忙的丞相。
在这种高负荷工作量的情况下,政事繁忙,日理万机,别说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哪怕是拥有高科技、并且人们平均寿命远远高出三国时期的现代,派个身强力壮之人那恐怕也是扛不住的。
高负荷工作量,是诸葛亮折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诸葛亮身受托孤之重,将刘备匡扶汉室的终生理想生生给转移到了自身之上,并写下《出师表》出兵北伐。
《三国志——诸葛亮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时刻不忘刘备壮志,多次进行北伐,并在出兵之前对刘禅说道,北伐如若不能胜利,自身甘愿领罪。
这话你看诸葛亮说得轻巧,事实上他要背负多大的心理压力,这点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
蜀汉的实力远远弱于曹魏,我想当今世上没有任何人比诸葛亮更清楚知道这一点,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在家养老不行吗?
一句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英雄也。诸葛亮心中坚定的信念,同样是匡扶汉室,他与荀彧完全是一类人,这种人为了心中的信念,哪怕前路充满荆棘也会坚持到底。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高尚的品德,才能被后世敬仰至今!
同时也因为这匡扶汉室所造成的压力实在太大,凡人肉体支持不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最终积劳成疾。
三、事必躬亲
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固,为了北伐大业,他对刘备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用了后半生的时间,证明了他对刘备的承诺,并不是空口白话,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并且史书记载诸葛亮事必躬亲,无论大小事务,都要亲自来监督,这说明了蜀汉人才已经匮乏到了这种地步。
据说,有一次有人被杖打二十,诸葛亮都要亲自前来督察,生怕下面的人徇私舞弊。
诸葛亮能力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力越大的人责任心就越强,这种能力强大的人,往往都会担心别人做不好自己所交代的事情。
诸葛亮身居丞相大位,那生活条件是绝大多数人都比不了的,若是诸葛亮安心在家养老,指不定能活多久,在这中高负荷工作、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恐怕体壮如牛之人也活不长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