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4.2°C-16.0°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2022-01-06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自古至今,我国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每个人都深知母亲对自己的生养之恩大过天。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也让一些孩子从小就被娇生惯养,不懂得父母唯一付出的辛劳。

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伤害案件逐渐增加,其中更不乏有谋害自己亲人的案例。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1

据公安部调查统计,发生在家庭之中的恶性伤害案件,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家中女性,除了夫妻之间相互伤害的,更令人发指和寒心的是孩子杀害母亲的案件。

频发的弑母案件

2021年8月刚被最高人民法院宣判死刑的吴谢宇想必大家还很印象深刻,因为吴谢宇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高才生,而这个案件也被网友们称作是“北大弑母案”。

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之久都十分令人唏嘘,吴谢宇的心思缜密,向身边所有人都隐瞒了自己杀害母亲的事实,还在外流窜了5年之久,2015年,吴谢宇将母亲残忍杀害杀害,2016年吴谢宇母亲的尸体才被发现。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2

在逃亡的这5年时间里,吴谢宇制作了多张假身份证,改名换姓,逃避警方的追捕,终于公安机关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吴谢宇缉拿归案。

2019年5月,湖南益阳也发生了一件震惊社会的弑母案件,犯罪嫌疑人陶某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25岁的他依旧生活在母亲的身边。

每天只知道上网玩游戏,而且以前曾经因盗窃进入过监狱,就在陶某杀害母亲的不久之前,他才刚刚从监狱的大门中走出来。

虽说第二起案件的凶手与第一起案件不同,并不是高智商犯罪,但是至少这些凶手都是成年人。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3

而接下来这起弑母案的凶手,年仅13岁,邵某也是一个在校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一点点矛盾就把自己的生身之母杀害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能够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呢?纵观上述三起案件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凶手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特点。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男人,一定要尽早远离,很危险。

第一、性格极端

这三起案件凶手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共同特点莫过于性格极端这一点,无论是高才生、啃老族还是好学生,比如吴谢宇自视甚高,张狂自负。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4

陶某极度懒散,几乎没有自理能力。而邵某是在高度相同的日常生活中,被渐渐逼疯,一旦爆发,后果使人无法接受。

这都是他们极端性格的体现,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其实可以比较完整地推断其心理状况。

如果你身边也有喜怒无常,情绪起伏极大,或是总是在刻意的掩盖自己真实情绪的人,一定要尽早的远离他们,因为这类人的心理有很大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二、缺乏父爱

梳理案件细节,我们可以发现,这三起案件的凶手,都来自于单亲家庭,童年时期极度缺乏父亲的关爱,以及正确的指引。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5

缺乏父爱会导致男性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出现情感失衡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母亲的关爱和陪伴是远远不够的。

且仅有母亲的关爱还容易导致男孩产生“恋母情结”,这时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扭曲且敏感,一方面对于母亲有着特殊的依恋感情,另一方面会对母亲的要求特别高,当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期许时,他们就会变得特别愤怒。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之中,可以多加注意对方的家庭环境,我们不提倡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是也要尽量地保护好自己。

“北大弑母案、益阳弑母案”:请远离符合以下3点特征的危险男 - 6

与这类人交往的时候尽量的小心谨慎一点,不要伤害了他人,也别伤害了自己。

第三、过于看重某些事物

上述三起弑母惨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凶手对于某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于重视,而母亲却阻挡了他们去追求这些他们看重的东西,因此使用了极端手段,铲除了放在自己面前的“障碍”。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想要追求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通过正常途径去获取,因此,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一定要果断地远离他们。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这三起弑母案,我们能够从作案人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有上述特点的男性一定要尽量的远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