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5日 14.4°C-15.4°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2022-03-0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金钱观念需要从小的时候培养,如果不告诉他们赚钱很难,他们便会形成大手大脚,随便花钱的习惯。

正因如此,很多家长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很穷,不能随便买东西。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相信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或是亲身经历过。

事实上,一味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并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永远让孩子住破房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甚至会变得畸形。

我有一位好朋友就是穷养着长大的,我俩是大学室友,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特别节俭,贵的菜不敢点,好看的鞋也不敢买,就连洗衣粉和洗发水都仔细着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1

我本以为他家庭条件不太好,可一问才知道,他的父母居然都是工薪阶层,工资绝对不算低,家庭条件也绝对达到了小康水平。按理说这样的条件不至于让他如此节省,可他偏偏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比贫困生还困难。

毕业之后,我和他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平时闲下来就约着一起聚一聚,逛个街。有一次逛商场,他看到了一双特别好看的篮球鞋,看得出来他很想将它买下来,可是在得知这双鞋需要600块钱以后,他又放下了。

之后的我们又逛了好几家店,可他总是念叨着刚才那双没买的鞋,我劝他买下来,可他却说600块钱太贵了,自己舍不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2

事实上,朋友的工资并不低,每个月都有八千多,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和每个月给父母打的钱以外,偶尔买一双600块钱的鞋真的负担得起。

而他之所以养成了不敢花钱的习惯,主要是因为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频繁地告诉他,家里很穷,不能把钱花在没有用的地方,600块钱的鞋显然属于“没有用东西” 之一。

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让他形成了仔细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与此同时,他的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他曾经跟我讲过小学春游的经历,那个时候学校难得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每一个参加的同学都需要交100块钱的费用,当然,活动是自愿的,不去自然就不用交钱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3

在考虑了很久以后,他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而他也成为了班里唯一一个没有参加的小朋友。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向父母提过。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那么心里不能言说的秘密便是深藏在河底的石头,旁人不清楚河里的状况,只能看到莫名其妙的漩涡,甚至会质疑河为什么不好好河。

对于从小穷养长大的孩子而言贫穷就是那块无法诉之于口的石头他们并不愿意一直生活在破房子里然而现实却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自己花钱就是原罪。

心理学范畴内有一个概念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指的是越想得到什么,就越会得到什么,越觉得什么事情困难阻碍便会越来越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4

也许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懂得节约,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体谅父母,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始终活在限定的破房子里。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父母说家里穷,他们就相信家里穷,父母说自己不容易,他们就学着体谅父母的辛苦。

但幼小的心灵不能一味地规训,他们需要爱,更需要鼓励,如果长期遏制其正常的欲望甚至忽视他们正常的尊严需求那么孩子便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闭,不愿意面对困难,或是长大后如同父母一样习惯性的用感情来绑架他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5

还有一些人小的时候越缺什么,长大就越是疯狂地想拥有什么,正如那些小时候得不到钱花的孩子,他们会在经济独立以后报复性消费,这难道就是家长想看到的结果吗?

家里穷根本算不上最严重的问题,家长们应该意识到穷教育才是最可悲的。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都活在贫穷里,应该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稳定的成长环境。

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固然不可取,但一味地鼓吹贫穷教育也是错误的行径。不要再用错误的观念教育孩子了,也许你会毁了他的一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孩子住“破房子”,得不偿失 - 6

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贫穷教育这件事的呢?如果有什么经历或是感悟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探讨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Nabuas
Nabuas 2022-03-02 回复
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受同样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有很大甚至有巨大的差异。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