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4.2°C-17.1°C
澳元 : 人民币=4.8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2022-03-29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孩子真乖!真听话!”

很多人都喜欢用“乖”来表扬一个小孩。家长们也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一点”:

“你要听话,要懂事,知道吗?”“你最乖了,爸爸妈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我是为了你好,你听大人的不会害你的。”

很多孩子在大人这样的教导下深信不疑,“乖巧”就是有道理,“听话”就是好孩子。但是,乖孩子的“红利”并不能持续到长大后,乖孩子们反而要面临更多的痛苦。

“贴心、顺从”是乖孩子的标签

不能否认,有一些孩子,确实生下来就会乖一些,像天使宝宝一般。心理学上称他们为“容易型宝宝”,这类小婴儿通常情绪温和,能很好的适应新事物的变化,这是属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

我们今天要讲的“乖孩子”,并不是说这些“天使宝宝”,而是聊聊那些被后天改造出来的孩子们。

来自里加的阿西娅,就是这样一个被改造出来的乖孩子。她曾在纽约时报上讲述了她的童年故事:

“我总是想去讨好别人。”阿西娅表示,这是她小时候的座右铭。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1

“在大人心中,我是一个好女孩,非常非常好的女孩。在生活中,我表现良好、为人礼貌、性格善良、顺从听话。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习惯性地核对、检查、再确认,”

阿西娅就是那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2

他们很贴心:会体谅父母、迎合父母,习惯性地讨好他人。

他们很顺从:表现得很听话,很少违背父母意愿。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一个“乖孩子”?

大家都喜欢乖孩子,因为他们总可以迎合或满足大人的需求:

自顾不暇的家长,孩子的需求是一种负担,孩子“乖”一点,负担就少一点;大人能在“乖孩子”身上找到权力感;想从孩子身上索取爱和关注;认为自己付出的很多,孩子应该变成自己期待的模样;认为一个顺从乖巧的孩子,在社会上不容易跟别人起冲突而吃亏... ...

家长的需求满足了,可是孩子们自己的需求呢?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3

图源@Nienke Burgers,Unsplash

这让我想起日本教育学者川北稔在《80/50两代相缠的家庭困境》中描述的一幕:刚刚上幼儿园,只有3岁的清美对妈妈说:“因为妈妈很忙,所以我一直叫自己要乖乖听话。”

让我想起了科幻片《黑镜:方舟天使》中,母亲为了掌控孩子的一切言行,在女儿大脑中植入芯片。不想让孩子了解的东西,就把孩子看到的画面设置成马赛克。

让我想起了在《妈妈是超人》中,妈妈和儿子在餐厅吃饭,妈妈要求儿子像大人一样反过来哄自己,儿子稍微心不在焉,妈妈就会表现出失落、闹情绪。

让我想起了《小舍得》中,颜子悠不听从妈妈在学习上的意见,专注自己喜欢但妈妈不喜欢的爱好时,妈妈就会情绪爆发。

你觉得,孩子真的会愿意成为一个“乖孩子”吗?

被改造出来的乖孩子

牺牲了自我和自主需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2000名受访者之中,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而在这群人中,53.9%受访者将“配角综合征”归咎于从小接受的“乖孩子”教育理念。他们需要成全他人,压抑自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冲突中不断成长[1]。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4

图源@ChinhLe Duc,Unsplash

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更多的是“被乖的孩子”,是改造的结果。

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不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产生“我”的概念,随之也会产生“我”的想法,也会向身边的人表达属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与父母意见相左,甚至是叛逆期,其实都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也需要拥有自主感和掌控感。

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曾说过:“如果你的孩子成长过程没有叛逆的话,你就要担心了,那表示他躲在你的雨伞底下,没办法走出自己的人生……”

乖孩子表现出来的乖,是以牺牲自我和自主需求为代价的。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5

图源@AnnieSpratt,Unsplash

每当孩子与父母不一致,稍显叛逆时,大人为了省事,就会拿出“你要乖”这一终极大招,成为懒得沟通、懒得接受、懒得讲道理的替代方案。

孩子面对自己的需求被打压,他们通常退无可退,会产生两种非自主的应对方式:强迫性顺从和对立性违抗。当孩子表现出强迫性顺从时,一个“乖孩子”就诞生了。

父母可能没有察觉到,这种顺从是源于孩子为了避免违抗父母而产生内疚,以及是否会失去父母的爱的担心[2]。

孩子表面是顺从的,当孩子的要求被父母拒绝、被父母无视时,他们的内心也是埋怨的。这种对父母矛盾的心情,会带给孩子压力,造成一种内心的紧张感。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6

电视剧《小舍得》中,颜子悠勇敢地说出了心里话

有研究显示,这一类孩子(人造的乖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尊水平低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的情况[3]。同时,他们缺失的自主感和掌控感也是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的要素。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7

电视剧《小欢喜》中,听妈妈话的乖孩子乔英子被压抑到抑郁

人造乖孩子的心路历程,可能就像日本心理学大师加藤谛三在《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中描述那样[4]:

不做自己,因为那不够好;不敢拒绝他人或害怕被他人拒绝,因为会给人添麻烦;无法信任自己,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你:你做得到;不相信任何人,因为与他人交心,可能会被伤害或被利用;不敢表露真实情绪,因为别人一旦知道真实的你是什么模样,就再也不会靠近你、爱你;……

最后,这群人变成一群讨好型人格的大人……

“乖孩子”又何尝不是一道魔咒呢?

拒绝“人造乖孩子”

我们该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不鼓励养“乖孩子”,并不是说支持孩子完全不听从父母的意见,处处违抗父母的意愿。而是面对决策时,孩子会自发地去考虑别人、体贴他人而做出改变,而不是被迫牺牲自己需求。

曾经看过一位澳洲的教育学者比较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Compliance——意思为顺从,对应的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乖孩子”行为。当孩子因为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时,更多的是因为外在的因素:父母的权力、担心惩罚、期待奖励等等……

Consideration——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体贴、关心、考虑,我这里把它翻译为“大局观”。当孩子出于考虑“大局观”而改变行为时,他们会考虑另一个人(他们的养育者、父母或朋友……)的需求,以及他们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源于孩子的同理心、自尊心和自制力。

“大局观”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平衡,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

我们不是去培养一个不乖的孩子,而是去培养一个有“大局观”的孩子。

那么家长需要注意什么?怎么做呢?

做一个有“大局观”的父母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考虑家长的感受,体贴家长的处境,那么我们也同样要考虑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想法。

遇到需要解决的事情时,比起“你要乖”,我们可以给孩子不一样的回应:

“你怎么了,我看你有些难过,你能和我说一说吗?”

“你刚刚发脾气了,我知道你不高兴,你很生气。妈妈也是一样的,妈妈看到你生气我也不开心。我现在就是为了帮助你的,我们先平复一下心情,我会陪着你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想?可以跟我说一说吗?”

“妈妈是这样想的……”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回应时,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自己的需求被重视和接受,这是一个沟通和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命令和听从。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模仿和学习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大局观”。

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 - 8

图源@Vitolda Klein,Unsplash

不要总觉得孩子是错的

当孩子的需求干扰到我们的需求时,问题就随之发生了。

然后大人总是习惯性的把问题归结于孩子:

孩子闹着要妈妈陪,但大人要工作……孩子想去踢足球,但大人想让他在家里放松……孩子想去自己梦想的大学,但大人已经为他选好了大学选好了工作……

但事实上,孩子并不是做错了,而是有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倾听孩子,了解真实的需求

倾听孩子的声音就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原因和需求最好的方法。

积极地倾听表明我们正在考虑他们,并认真对待他们的需求。在倾听孩子的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沟通中鼓励孩子考虑大人的需求,提出我们的想法。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家长效能训练》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三段式沟通方法[5],可以通过传递信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处境,考虑父母的想法,以及孩子可以帮助父母做的事情。同时,孩子也可以用同样沟通模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说:

当……(描述孩子的行为)+我感到……(命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为……(描述自己或者其他人受到的影响)

比如:“我知道你想让妈妈陪着你,我也希望可以一直陪着你玩。不能陪你我也很难过,但是妈妈也特别着急,因为明天有很多很多事情,比你幼儿园的事情还要多,妈妈在家也得去工作,就像你在家有时候也要写作业呀!”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生活中家长通常疲于沟通,总是想用最快的、最省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沟通往往会被一句“你要乖”取代。这其实是一种特别偷懒的行为。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乖孩子”阿西娅吗?

她后来生了两个女儿,她给予女儿很多自己童年没有的自由,教会女儿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女儿她们和其他人一样,值得做出自己的决定。

如果你也曾是那个被“乖孩子”束缚的小孩,没关系的,我相信你会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做得比上一代人更好。也希望你也这样相信自己。

策划/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文献丨[1]人民网-健康生活。发布于2016年12月29日

[2]Soenens, B., & Vansteenkiste, M. (2010). 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Review, 30(1), 74-99.

[3]McClure, E. B., Brennan, P. A., Hammen, C., & Le Brocque, R. M. (2001). Parental anxiety disorders, child anxiety disorders, and the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an Australian high-risk sampl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9(1), 1-10.

[4]Kato, T. (2015). 人生の悲劇は「よい子」に始まる.

[5]Gordon, T. (2001).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Random House USA Paperbacks.

如何毁掉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从要求TA有想法,又否定TA开始“怎么你一回来,孩子就任性?”只在妈妈面前作的娃,脑袋里到底在想啥?这22个分龄折纸手工,承包了娃的全部宅家时光!快快快快收藏!父母离婚,孩子最无辜,如何做才能减少影响和伤害?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