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2日 13.6°C-14.8°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2023-12-14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有部电影,戏剧性堪称 2023 年之最。

点映后,引发了巨大的讨论风波。

它就是《我本是高山》,改编自华坪女高传奇校长张桂梅的真实故事。

其实我很早就看了这部片子,但一直没想好到底应该怎么说。

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得分并不像舆论般山石滑坡。

那么,在争议稍为冷却的现在,我想再好好和大家聊聊它。

张桂梅,毫无疑问,是位应该载入历史的传奇女性。

她创办的华坪女高,打破了两大诅咒:一是捍卫底层女孩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注定她身上有很强的对抗性。对抗贫穷、歧视,对抗资源不均、陈腐观念。

对抗的基础,则是她坚如钢铁般的意志。贯彻军事化管理和红色教育,是她的办学特色,也铸造了华坪女高的升学奇迹。

她的经历,有足够的冲击力、稀缺性,看似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但要化作电影,其实不好拍。

而《我本是高山》,没有延续中规中矩的英模片的模版,而是做出了突破——不是唱一首绝对正确的赞歌,演绎一场完美的偶像神话,而是想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是做到了。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

张桂梅最大的特点是刀子嘴豆腐心,是因为每个学生处于 " 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 " 的极端环境下,没有退路可言。

但在行为上,她真的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百般体恤。

在电影中,这样的片段太多了,海清的表现也克制而到位。

比如学生山英在地理课上回答不出问题,挨了老师一巴掌。

张桂梅看在眼中,回去就开会,向所有老师说明原则:在女高,我不允许老师动手打人,也不允许骂 " 学生笨 "。

山英家里穷,个头小,和姐姐山月餐餐吃白饭。张桂梅比着墙,用粉笔给她画高二、高三的身高目标,让她免费吃菜、喝牛奶。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2

张桂梅在学校放《红梅赞》,规定只能听红歌。但抓到听《双节棍》的孩子,她也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这几个剧情片段,我觉得设置得挺好。

我觉得海清演出了可亲可敬的张桂梅形象,至少对我来说,有新的认知启发——张桂梅并非是严苛、不近人情的校长,她也是温柔的长辈。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3

再者,是 " 矮化女性 " 的争议,其实我觉得这个结论有些莫须有。

其实在片子里,不论是张桂梅,还是华坪女高的老师、学生,既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又有积极奋取的精神。

她们不仅 " 为我 " 而竞争,也有利她的仗义和情谊。

本着 " 一个女性受教育,能改变三代人 " 的信念,她们互助、互亲,为彼此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其实不论电影里,还是幕后,女性情谊几乎贯穿始终。

《我本是高山》中,大多数人还是有个共识:出演女高学生的小演员们,演得实在太真了。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4

尤其是山英山月两姐妹,贡献了几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场面:

一是姐姐山月被迫辍学嫁人,只因为彩礼 2000 元,能让哥哥娶上亲,姐妹俩临别痛哭;

二是山月被家暴致死后,父亲和哥哥又逼迫妹妹山英嫁人,她大声喊出 " 我要考!"。

让我意外的是,表演不仅是即兴的,孩子们还是来自云南山区学校的素人。

她们没有剧本,因为摄制组担心背词太刻意。海清手把手教她们,不是下指令,而是耐心地给讲戏。

让我挺感动的是,电影拍完,海清带着 " 山英山月 " 和一众小演员来到北京。

去天安门看升旗,在电影频道录节目,对于山里的她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5

像是电影映入现实一般。张桂梅让女高的孩子走出大山,海清带着云南的素人小演员来到北京。

在《今日影评》的节目里,饰演山英的美朵达瓦这么形容海清:" 就像妈妈一样,我会一直记得她照顾我的瞬间。"

美朵达瓦学的是幼师专业,想像张桂梅一样,教书育人。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6

戏里戏外,张桂梅的精神都在延续。

这是我觉得《我本是高山》里,非常宝贵的部分。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张桂梅伟大、纯粹而复杂,这个角色对主演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最终呈现出的 " 张桂梅 ",形似和神似两点,海清其实都做到了。

佝偻瘦削的身型,铿锵有力的发音,缓慢却坚定的步伐,这是其一。

而且是神似上,除了前面说到的 " 嘴硬心软 ",还有作为精神引领者,张桂梅身上既有理想主义的高亢光辉,也有现实主义的较真务实。

说服山英来念书,她不只讲钱——考上大学的学生,一个月能拿 7000 块工资。她也讲 " 选择职业的自由 ",在精神上驱动、鼓励山英。

暴雨袭击女高,恢复平静后的第一件事,是升起国旗。

老师屡屡离职,她带领剩下的 " 六君子 " 朗读入党誓词,信仰坚定。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7

学生不想剪短发,她不留一丝回旋余地,眼里是威严。

片尾,山英考上一本,她在山的那头和山英遥遥相望,眼里闪烁着欣慰的光。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8

这些片段都很动人,也让我觉得海清对于张桂梅的理解是到位的。

但开始接下张桂梅一角时,海清其实是有点缺乏信心的。但张桂梅给了她不少鼓励。

多年时间里,她拜访了张桂梅,反复体验和准备。为了和张校长看上去更像,她在拍摄间隙,走到太阳下暴晒,模仿她的体态。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9

我不想无脑吹什么敬业,毕竟这些都是一个演员应有的品格。

但我觉得不容易的是,将这种品格坚持贯彻十几二十年。

海清这个人其实挺神奇的,靠着演电视剧,早就是贵圈 " 大青衣 ",名也有了,利也有了。

不少和她同代的女明星,要么接受模式化的中年女性角色,要么选择安心在家过小日子。

但海清非得折腾,中年冲击电影圈,演悬疑网剧。

她不差资源,而是在做演员这件事上,有种真诚的坚持。

很多人认识海清,无非靠她的两大特点。

一是放飞自我的性格,算是贵圈数一数二没有包袱、有 " 人味 " 的演员:耿直、包容、有话直说。

有记者问她 " 怎么看大龄剩女 ",她豪爽地回答:女人一定要找个合适、不磨脚的,恋爱 " 货比三家 " 不吃亏。

在育儿方面也很开明,唯一的原则就是诚实。儿子蛋妞什么都和她讲,有喜欢的女孩,帮她系鞋带了,也和妈妈分享。

二是 " 国民媳妇 " 的形象。

" 国民媳妇儿 " 最初是对她过往角色塑造的认可,比如她毕业后演的第一个角色,《双面胶》里尖嘴利牙的刻薄老婆胡丽娟。

又比如《蜗居》里,因为一块钱就能指着老公骂的媳妇海萍。

还有《小欢喜》里,误以为孩子早恋就神经紧张的妈妈童文洁。

朴素短发,宽松毛衣,满身怨气,一点就着,成了焊死在她身上的皮肤。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0

别说观众看久了乏,我估计她自己也憋闷得慌。

于是,海清索性直接公开向青年导演喊话,主动给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有人认为海清有点 " 凡尔赛 ",因为相比大多数女演员来说,海清的资源真的挺好,不缺戏演。

还有人觉得这么光明正大索戏不体面,直接到令人尴尬。

更有人说接不到戏是海清自己的问题,老在舒适区里演都市媳妇儿,都是如出一辙的焦虑暴躁。

在这个大家都倾向少点自我表露的年代,海清其实挺另类的。

她的尴尬,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式的夸张,而是来源于真想演点什么新角色的渴望。

我觉得她的出发点,绝对是真诚的。

俗话说,要真正认识一个人,甭看她说了什么,而是看她做了什么。

比如去年的《张卫国的夏天》里,有个特别出圈的场面,让海清发挥了自己 " 搞笑女 " 的放飞一面。

黄磊迎着风撒骨灰,为父亲举办江葬仪式。

没成想骨灰一半飞进了海清的嘴里,气得她一边抹脸,一边说着南京话追剿黄磊。

结果这个场面还被围观群众拍下,几经周折又传到了海清剧中老公刘奕君的新闻直播间里。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1

遇到这么个事,海清的总结很逗:" 要死啊,我还吐出他爸的一个骨头!"

语言好玩,人设轻松,海清呈现了一个全面升级的中年女性形象。

哪怕还是她最擅长的生活剧,都在努力演出区别,不再是围绕着老公出轨、鸡娃焦虑,而是蓄起长发,爱打扮,尊重孩子梦想,不为家庭失去自我的开明妈妈。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2

这几年她真试着干了挺多不一样的事儿。拿低片酬拍了部和流量无关的文艺片,在迷雾剧场出品的《平原上的摩西》友情出演。

《红海行动》找不到女演员,海清连合同都没签,立马简单收拾行李,带了个助理就赶到片场。

经历了脸被虫子咬,踩到爆炸点,呈现了满身泥泞、不惧生死的战地女记者夏楠一角。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3

我觉得她不仅想突破,还有想做精品的野心在。

不论接张桂梅这个角色也好,拍文艺片也好,演悬疑剧也好,我觉得她其实不是在和那些质疑她的人较劲。

她是在和自己较劲。

这种想法很纯粹,其实和赚钱、拿奖都没什么关系,以她的履历和资源,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简单、更安全的方式。

所以我会觉得,她很可能就是她所说的那样,想演好这个非常不一样、且意义巨大的角色。

最近有个视频,某场放映会上,有个路人对海清说:

" 我觉得国民媳妇这样的说法,真的很差劲。你可以是童文洁,可以是张桂梅,可以是很多可能性。"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4

我真心觉得,海清 " 想做个好演员 " 的真诚和野心,很可贵。

至少她展示了一种 " 中生代女演员 " 的可能性,没有所谓的脸谱或者天花板,可能性要靠自己去争取。

其实对于每个女性来说,也是如此。面对诸多不满意,你只能加入竞争,和自己较劲,去挑战,哪怕结果是糟糕的,哪怕你被审判、被误解。

但你知道,自己无愧于心。

最后我还想说点,对于《我本是高山》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是胡歌饰演的董老师,张桂梅的丈夫,来回闪现,安抚她、宽慰她。

我认为它体现的并非女性的 " 依附性 "。它是张桂梅心中另一股力量,即对 " 世俗幸福 " 的渴望,那是她曾经历过的温情。

在一场采访中,张桂梅曾说,年轻时候,自己会穿紫色的皮鞋,很蓝很蓝的裤子,非常非常红的衣服,涂上亮晶晶的口红,经常舞厅进舞厅出,跳跳舞、唱唱歌。

那时的她,有自己的家,有和谐的伴侣,过得无忧无虑。

丈夫因病去世,对她是个重大的打击,也是人生的转折点。

有争议?但她只是想把戏演好 - 15

但自从接下女高的重担起,她就回不去了。她必须执行誓言,为理想燃烧殆尽。

再者,爱一个人,或者有脆弱的时刻,本就不是人类的弱点,也不该成为一个女性 " 不够独立 " 的罪证。

最后,我想很真诚地请求,批评是正当的,它有价值,激发的是进步。

但抵制和猎杀不是,它让创作者处于恐慌,扼杀了更多可能性。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