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0.9°C-12.6°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又请医生朋友「帮个小忙」?医生都快累死了!

2017-03-26 来源: 丁香园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又请医生朋友「帮个小忙」?医生都快累死了! - 1


你有没有过「一位亲戚的老乡的同学」来找你「帮忙」的经历?这种看病,总是让人心烦——拒绝吧,又怕介绍人不好看;不拒绝吧,又实在忙得没法帮忙……


这年头,如果你没能与一位医生结婚,那么,多认识几位医生朋友总错不了。毕竟在朋友圈里,「医生」这个职业的有用程度往往超其他职业。


朋友间互相帮助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由于普通人对医院和医生面对的残酷现状实在缺乏了解,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医生家属,需要提醒各位,找医生朋友帮忙时,千万注意以下四点。


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给各位医生朋友一招,以后再有人问你「我有个熟人,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时,不妨先把这四点掏出来……


帮忙做大事别做小事

请听题,直接打手机找医生帮忙的时候,ABC 三种情况哪种不合适?


  1. 我家人突发急病,帮我联系一下急诊 / 某科室。

  2. 我身上某处感觉不舒服,帮我看看这是什么毛病。

  3. 帮我在医院拿个诊断结果或开某某药。


ABC 三种情况里,A 是大事,B 是需要换种联系方式的大事,C 是不该开口的小事。


这里说的大事小事,并不是指大病小病。身体情况不由人,普通人又没能力确认同样一种不舒服到底会有多严重,大小毛病都该尽快确认。遇到紧急情况,例如需要立刻送急诊的,当然可以打手机直接联系,没法等到明天再问。


剩下不紧急的事儿尽量选择可以延迟回答的联系方式,不要直接打手机。例如可以用微信,不要问「在吗」这样的蠢话,认认真真输入一段文字,把自己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你的医生朋友看到之后会找时间回复你的。


不在医院工作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医生和护士到底可以忙到什么程度——就算医生护士工作辛苦,能比别人忙多少呢?还真不在一个等级上。


我媳妇每天早上都要给病人查房,全年无休。周六日最好的情况是上午可以迅速查完房,完整休息两个下午,想彻底离开一天就要请假,必须有别的医生替你干活。更可怕的是四五天就有一个夜班,这种夜班不是睡一觉就算完,如果遇到急诊手术一夜都不能合眼。


更让人发指的是,医院仿佛是劳动法遗忘的角落,夜班之后仍然需要正常上接下来的白班,根本没有调休轮休之类的好事。在这种工作强度下,我希望她尽可能多点休息时间,没大事就不要直接打她手机,帮忙拿东西或开药这样的小事压根就不该开口。


同一件事不要找很多人

假设这么一个场景:有亲人生病之后,亲朋开始找各种认识的人来打招呼,上至院长下至小大夫,恨不得都说一遍。这样找人的效果会好吗?


简单说,同一件医院的事情,拜托 10 个人关照 10 次,不会让效果增加 10 倍,只会让同一个负责的医生听相同 10 遍,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经常会有人脉丰富的人在这事上犯浑,能力强可以直接找最大的领导一次搞定,反复找一群人打招呼也还是那几个小医生干活。


尽管现在的医疗体系很难让人满意,医院也确实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存在,但整体来看医生仍然是靠本事吃饭的行业,获得同行尊重需要靠自己的水平。


这样的结果是你不要太指望「领导」的影响力。现在的医院就像一个集团,国家并没有给医院足够的补贴,每个科室都像一个独立小公司需要自负盈亏。


如果有人慷医院之慨,政府不会为公立医院兜底,医院也不会为科室抹掉成本,等于是这个科室的医生护士们在用自己的奖金收入来补贴。


平时虚无缥缈的人情在这里都会有残酷的标价,并且必须有人来支付这些成本的价格——病人不支付,就是医护人员自己支付。行善永远值得鼓励,但前提是拿自己的钱行善,不能拿别人的钱行善。


不要逼医生评价同行

这样的场景肯定经常出现:已经在一家医院看过医生,拿到了完整的治疗方案,但是总感觉不放心,所以想找其他医生看看方案靠不靠谱。


这是一大类向医生朋友的咨询内容,不放心也是人之常情,但很可惜医生并不方便直接评价同行。


如果对现在的结果确实有疑问,最好的办法,是到上级医院再做一次检查。


医生之间难免有水平上的差异,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病人往北京跑了。但是医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医生做出的诊断,另一个医生很难简单翻翻病例就给出判断,毕竟有很多具体情况可能只有当事医生才知晓,如果其他科室的医生更是隔行如隔山。


如果明显可以看出医院水平不够或方案有问题,通常都会建议你去上级医院再检查看看。也可以用「来问医生」,咨询顶级医院的名医。


只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回复中除了解答疑问以外,「遵医嘱」也是少不了的。


在医院要有礼貌

这一点看起来有点可笑,求人家办事难道还会耍脾气吗?很可惜,各种让人尴尬的场景经常在医院发生。现在医院的科室分得很细,很少遇到拜托的医生朋友恰好就管这个病,经常需要医生再拜托其他医生。


例如,一位医生受托把病人拜托给另一个科室,过几天再去看望的时候,发现病人已经一声不吭出院了,或许是托的人太多没空一一打招呼吧。


还有病人把医生护士当成服务员,治疗过程中各种蛮横无理,少使唤医生护士几次仿佛就吃亏了。虽然医院经常遇到胡搅蛮缠的人,但给医院同事添了这么大麻烦,显然需要受托医生自己拉下老脸赔人情。


医院里不同科室的医生护士,就算平时不太熟,也通常会非常善意地互相关照。


在我看来,这种善意是这个艰难行业里的同病相怜,并不存在谁怕谁或谁欠谁的情况。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关系托了人,就可以把医院当成饭店旅馆这样的服务业,耍「顾客就是上帝」的小性子。不托朋友还好,托朋友之后丢的人都会算到这位医生朋友头上,这是在同行里非常丢脸的行为。


或许私立医院会在某天成为态度亲切的服务行业,但现在的公立医院绝对不是。中国脆弱的公立医院体系,是靠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超负荷工作换来的,即便如此平均分到每个病人身上的资源只有这么多,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治好病人。想要高质量服务,现在已经有很多私立医院可以选择,别指望公立医院以现在这个价格和病人数能有求必应。



总而言之

医院是个高度浓缩人生悲喜的小社会,别说完美,离正常尚有距离。


我们都希望医院里有一群不眠不休、不计较收入的劳动力,但医生在成为白衣天使之前,需要先成为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医生夜班连轴转也会疲惫、长期休息不好也会生病,家里的房贷也不会因为是医生就有减免。


放下对白衣天使的幻想,让医生首先成为可以养家糊口的正常职业,才能让看病变得更容易些。


扩展阅读:为什么医生不该做免费的咨询?

又请医生朋友「帮个小忙」?医生都快累死了! - 2

欢迎投稿,原创 1000 元 / 篇!

又请医生朋友「帮个小忙」?医生都快累死了! - 3


责任编辑:刘冬宸、lightningwing

排版设计:张琲琲

图片来源:芬兰画家 Hugo Simberg,《The Wounded Angel》,1903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