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跃迁也许还有戏,思考能力的固化可能无法翻身(组图)
文 | 我是米老鼠
From 去哪儿上夏校
微信号:summershcool
多年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是皮克斯的动画长片《WALL-E》,因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完全的破坏,罪魁祸首-人类-只得移居到半永久太空船‘公理号’上居住,地球上只剩下自动清除垃圾的Buynlarge公司WALL-E工作机器人,人类打算待万物更新时再飞回地球安居。
其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深刻,就是人类都坐在一种椅子上,在游泳池边享乐,喝东西还是吃东西,去哪里,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
▲找不到那个画面,但就是这样的椅子,人类干什么都只需要动动手指。
透明的阳光、蓝蓝的水波,那一祯画面映入我的眼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生活真是太惬意了,这不是最极致的休假生活么!”但美好的念想只维持了1秒,随之而来是巨大的恐惧——只需动手指的生活,简直就是被圈养的废物...
我花了很多时间安抚自己的害怕,自己劝自己说,“电影都是骗人的,不可能的。”就好像小时候看了恐怖片,需要妈妈不断安抚我影视作品都是虚构的一样。
9012年是《WALL-E》上映的第10个年头,10年里,科技的每一次进步,这一祯画面都在我脑海里不断敲响警钟,我都在想:难道电影这一次真的预见了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么?
“未来,99%的人属于无用阶级,他们的特性和能力都是多余的;另外1%的人则成为掌控算法、通过生物技术战胜死亡的神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未来进化的新物种。”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经历了几千年,但工业社会被电子化取代的进程是大跃进式的,现在互联网的迭代简直就是光速。蝴蝶刚在南美震动了一下翅膀,美国得克萨斯的龙卷风就立时刮了起来。
1
我们正在被娱乐化、碎片化
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千禧年早期,我还写博客。09年下半年我参加工作来到上海,就遇到了中国的第一场社交风暴,微博席卷而来,当时觉得很有趣,因为我有时候会灵光一现,有很好的感悟,但是转身就忘,于是我把微博当成了记录自己灵感的地方。然后,我还喜欢画画,我找到一个兜售自己的阵地。
▲我给先生“唐老鸭先生”画的《恰同学少年》,自己很喜欢
我是一个既不喜新也不厌旧的人,11年初,微信出现了,我不喜欢,因为:
这玩意的社交功能,我完全可以通过微博、电话完成,我不喜欢那么多累赘;
这跟QQ有什么区别,Come on, 我是个成年人;
我不喜欢一个封闭的空间,很多在某一人群里刷屏的信息,在另一群人里面没有半丝波澜,这就是为啥微信辟谣比传谣困难多了,因为这是两群人,这里有思考能力的分圈,这阻碍了大家在同一平台上讨论的可能。
所以,我从微博切换到微信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但最终我还是在微信面前妥协了,因为我的朋友们,都用了,我不用我找不到他们,4G之后,谁还打电话呢,打的都是中介、信贷、卖房子的。这里再次印证了商学院里的好传销案例,最好的销售就是形成Net work,我就是这么被裹挟进来的!
过去8年,微信的流量就是谁与争锋,最近,终于来了一个拉仇恨的,谁?抖音。我怎么知道,因为唐老鸭先生已经被抖音攻陷了。我?暂时尚未失守,因为,again,我觉得可怕,这个鬼可不是时间杀手这么简单,是谋杀。抖音可怕到高知、高智商、一直比较自律的唐老鸭先生,已经彻底沦陷了。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或者社交连带,这次我依然拒绝切换。这次拒绝的理由不是封闭,是蚕食思考能力。
2违背了论证逻辑的“知识快餐“
说完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迭代,我想再说说内容的发展趋势。
我最早看的一档知识类脱口秀是《罗辑思维》,每期都不落。12年那个时候,真的是惊为天人,就是鲁迅说的“新鲜的讲义”,完全被这些观点所征服。等听多了,真是腻烦了这些套路,用消费心理、段子化要论证的观点,这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哪里呢,违背了论证的逻辑和严谨,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一个卖人设的商人,是不应该成为青年人的导师的。
年代久远,弃看多时,引用知乎用户“处处分阴阳”的一段点评👇👇。
“有一期节目叫《到底谁在迫害科学》,讲的是伽利略事件的重新解读。大概的结论就是伽利略被判刑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没有宗教原因,宗教没迫害科学。绘声绘色说了很多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当然很多“证据”也是捕风捉影。但是这个看法最大的反证就是1616年伽利略已经被宗教法庭开了禁令,日心说已经正式被定性为异端,不允许再写任何支持日心说的书,否则就要坐牢。判决书的原文网上都能找到,清清楚楚。这个证据罗胖提到了,却很奇怪的用一种非常不屑的态度提到这件事,仿佛压根就不重要。但这个证据是整个伽利略事件里最有份量最确实有据可考的证据好不好。比他那些很多捕风捉影的东西要重要太多了。
后面罗胖开始分析的时候,才真的让我目瞪口呆,连什么最重要的300个科学家90%以上都是信教的,最大的10个科学家都是信教的。这种基督教宣教小册子上的胡说八道“证据”都出来了,特别让人崩溃。”
▲《到底谁在迫害科学》视频截图
那比起“为赋新词强说愁”更糟糕的是,跟《晓说》的选题。请问,一个卖观点的人,独立思考不是你对观众的底线么?所以,如法炮制的《得到》课程我一个都没买过,我不需要别人把满世界的段子给我整个鸡汤,然后说,“乖,喂下去你就成精英了,相信我。”。
《罗辑思维》是碎片化内容的开山鼻祖,那么抖音,简直就是把碎片化和娱乐化再推新高。15秒快闪+自适应供应,完全让人没有思考的还击之力,这种打击之下,只有原始冲动被满足的画面才容易存活。什么意思?Sex、虚荣这种,比如宅男+女神,最容易登堂入室。
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最近有个很大的发现,就是抖音的1分钟短视频来了,习惯15秒后就觉得一分钟真的不算短了,然后连三分钟的都无法适应了,完全没有耐心。”
3我们如何反击思考能力的分层
我们总结一下社交产品的进化路径和内容制作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
谋杀了人时间的、降维思考的产品最有前途;
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是最容易被人喜爱。
那么,这带来的是什么,是在积极思考如何制作出“降维思考”的产品的人,剥夺了不思考人的思考权利。=》思考能力的分层。
所谓中产最紧张的是什么?阶级固化,但是阶级固化你也许看的见,比如,我一个布朗的朋友说,“现在在美国,0.1%的人掌握了60%的财富,贫富差距非常大。”可是思考能力一旦分层呢?那就是《WALL-E》里半永久太空船‘公理号’里的人类,本以为生活在天堂,其实身在地狱却浑然不知。
我们应该如何反击思考能力分层?
控制情绪:面对那么多观点,我先冷静下来
关于如何面对网络上的内容,我想先聊一聊最近热议的“上海春招的英语卷”,大家看到最多的应该是这张图片:
然后,朋友圈里又刷屏了。
但是上海英语卷的难是一天练成的么?上海的英语卷之难由来已久。我前同事家的娃,去年高考后直接录了香港中文大学。我问“赴港读书不要托福、雅思,直接就可以去了?”答曰:“阔以,查下英语小分。全自费英语120分,奖学金申请130分。”
其实上海考生可以去香港读书,一直都挺便利的,就是因为英语好啊!早在唐老鸭先生2003年入读复旦的时候,他的上海同学几乎都被香港的大学询问过,“是否有意来香港读书呀?我有offer,我有奖学金。”
早两年的上海卷,就已经外媒新闻众多了,去年更是以引用的时效性冠压各类考卷,4月16号才发在一家教育网站上。一个半月过后,人家已经贵为高考题。
再看一下春招英语的外媒来源,比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美国环保署》等,也都是一贯的选择方向,一位大学英语老师也表示,“并未发现明显难度变化。”
辨识能力:外面渲染的焦虑,是不是真的?
我在上大学,学营销这门课的时候,有一章讲怎么做广告,然后书上很直白的说,性是人的第一原始冲动,能刺激到这点,你的广告才算成功。好了,什么是做家长的原始冲动,人家孩子带来的焦*虑?然后呢,文章想红,教育产品好卖,怎么样?贩*卖*焦*虑!
最近的红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真是字字珠玑啊,“学区房”、“家长会”、“天才班”、“学神”、“地牢”,谁看谁都慌。说好国外的岁月静好,原来都是骗人的,好嘞,孩子,起来,咱们继续鸡。
这事怎么说呢?我也是当妈的呀,我也是某著名学校的脑残粉啊,采访人家校长的时候,恨不得跪舔啊!唐老鸭和米老鼠也是忝列学霸之列吧。所以,我真的同意“地牢不能停”,我对我们两岁多孩子下过的很多“毒手”:
▼为了解释到底蛾子是在月亮上,还是挡住月亮反射到你眼睛的光,爹妈海陆空齐上阵(娃除了玩的挺high,好像啥也没懂):
▼剪纸作品集和逻辑狗里面的数学题。我能说,作品集孩子只涂了个色么?请问,您能看清么,有颜色的哦!
▼Phonics作业本秒变涂色本,看看娃的创意不错吧,说多都是泪啊!我其实一直想说,“娃,你不学没关系,咱能别浪费么,等你能用再用,行不行!”
说这些,其实我就想表达一个观点,我可以有我的“地牢”,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她Ready就是Ready,不Ready就是不Ready。
孩子在早期发育的时候,个体差异大到一个马里亚纳大海沟,所以越低龄的教育,可能越看不到结果;而人大了,智商和情商,往往趋于Mean,换言之,大家注定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一直都是做戏做全套,我们家现在,爷爷、奶奶都是绘画达人,手工达人了,除了娃,大家进步都很大,挺好的。我看走过一个甲子的爷爷,也对能挖掘到自己的绘画天赋挺满意的,那么,孩子能不能通过妈妈梦校的幼升小就不重要了,毕竟那是我选的梦校。
▼爷爷给宝宝制作的老鹰捉小鸡头套,还有佩奇一家。
当家长容易焦*虑的结果变得不重要了,我们是不是能更坦然的做个爸爸、妈妈,不是老师、不是专业人士。我再引用一位美本顾问朋友的话,给大家一个定心丸,“一个一般的好学生,按部就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Top30美本都能上。”
人文修养,辩证思考,是唯一解药
我们当下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科技带给我们很多便利,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但我们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熟谙大众心理的“知识精英”,通过最先进的手段,正在经意或不经意的摧毁着人的思考能力、煽动你的情绪。
当你还拼了全力在鸡娃,飞跃经济定义的阶级的时候,悄然间,思维能力的阶级正在形成。
在新的格局开始分化之前,我真的觉得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关注经典和大部头是阻止这一切发生的唯一灵丹妙药。
让我们从历史的多维对比冲突中、小说的篇章起伏中、一手新闻事实中、饱有善意人际交往中,保留住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思考力,保留住人性教化中最难能可贵的善念。
如果我们多一些人文关怀,是不是我们就会看不到死于“人言可畏”的自闭症孩子妈妈,这不是阮玲玉的时代了,当事人固然应该有进步,社会不也该有进步么?如果我们有更多人文思考,是不是就不应该有私自编辑婴儿的生物学家,一句“shame on you"不是抛给Dr.贺一个人的,是无法搞清利益、社会责任、科学使命的每一个人。
面对网络,面对一日千里的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回到最初的人文修养、辩证思考,来看待这一切。
抬头看天,低头看路,瓜吃完就好散了,看明白谁在洗脑下猛药,过的轻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