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10.7°C-15.6°C
澳元 : 人民币=4.7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多维:中国减排降碳应科学推进 考虑居民生活承受能力(图)

2021-09-27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为达到年度减碳指标,中国南方一些经济大省对生产性用电采取了拉闸限电措施,导致不少企业减产,甚至出现“开一停六”的情况,另外在东北一些地方,出于同样完成减碳目标需要,对居民用电也采取了限制性措施。

减碳工作该不该搞,该不该采取落地有效的措施,实现年度减排目标,完成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减碳承诺,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肯定是该,应该做,而且必须做。这是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多维:中国减排降碳应科学推进 考虑居民生活承受能力(图) - 1

网上还有一些分析,说此举是为了限制产能,以减少出口企业内卷,提高出口产品价格。这个说法虽然是在用“先射箭后画靶”的方式为停电限产找补解释,解释不了东北一些地区何以对居民用电采取限制措施,但考虑到现在的出口实际和社会认知,也有其能自圆其说的道理。

但与此同时,这项工作推进也应该考虑到经济社会的现状与承受能力,尤其是要考虑到市场主体与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不能采取运动式治理和一刀切方式。

近几年的经济情况大家都知道,因为国际疫情、贸易战以及内部社会治理等诸多内外因素叠加冲击,市场与经济运行已经承受了非常大的下行压力,实际就业状况、居民消费以及生产性指数等若干衡量经济现状与前景的重要指标都很不理想,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又进一步加大了市场主体压力,企业生存难、挣钱难是大家的普遍感受,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非生产性运动对经济运行的频繁冲击,并尽快提升刺激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且,现在又恰逢生产旺季,正是企业抓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盘活自身产品资金流、增加就业与一线产业工人收入的关键时期,在东北,温度下降对电力取暖的需求也在上升。在这个时候采取如此猛烈的强制压减措施,减碳目标实现了,但是市场主体、居民生活,乃至于整体经济运行都会产生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

实现减排目标,完成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减碳承诺很重要,但千万不要忘了,设定实现这些目标,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经济与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

和减碳相比,这些更重要的民生与国家发展目标才是跟本,减碳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设定的路径。所以,如何围绕目标进行路径选择,并根据实现目标需要采取松紧有序的进度控制,不因过激治理影响这些总体目标实现,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治理是项很复杂的工作,极具挑战性,它往往要求在多个目标之间实现平衡,为片面追求某一目标而忽略其他目标,所带来的创伤未必比不追求实现这一目标更小。在现实治理中,大部分国家为国家管治需要而设立的治理体系和采取的治理行为,往往很难达到精确平衡,中国能不能走出一条综合治理成本更低的治理路径非常值得关注。

中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第五个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极具前瞻性和现实必要性。

要实现这一现代化目标,就必须在每个领域,每一项具体治理实践上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不将政治正确推向极致。归根到底一句话,任何国家与社会治理行为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放到第一条。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豆腐罐
豆腐罐 2021-09-27 回复
这是因为上半年对限产没当回事,把全年产量不超上年当是说着玩,所以来狠的,明年地方政府就知道怎么做了
zRay_Huang
zRay_Huang 2021-09-27 回复
发扬快、好、省精神,这次减碳一定会超英赶美……全面跃进小康。
MissEvenge-
MissEvenge- 2021-09-27 回复
高污染行业应该回归欧美,中国凭什么要给对方生产?资本家眼里只有利益,除了限电别无它法。现在扩张产能,一旦出口萎缩或者武统,就是一地鸡毛,后果极其严重。现在中美都在储备战争资源,中国储备芯片、矿产和粮食,西方储备日用品,就等明年开战了。
昇仔_HC
昇仔_HC 2021-09-27 回复
打击盲目扩充是好事
ChristyCrazy
ChristyCrazy 2021-09-27 回复
永远就是大干快干,GDP是,发展高科技是,教育成本过高是,碳中和是,哪能一撮而就呢
土澳居民BESOl
土澳居民BESOl 2021-09-27
我也这么觉得,碳中和导致新能源步子迈得太大,没有充分考虑到发电淡季,煤电又压着上不来了,不该那么快改过来的,何况是疫情期间,这下预计供应链涨价,不知道能不能缓解用电压力。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