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7日 15.4°C-19.1°C
澳元 : 人民币=4.6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修例风波】 西方涉港舆论已变 对中意识形态依然(组图)

2019-11-19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从今年6月香港反修例运动开始至11月初,不仅一些西方政客如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出面赞美香港游行为“美丽风景线”,且赞美香港反对派领袖为“民主斗士”,大多数西方媒体也以诸如香港青年“无惧政府”走向街头的口吻报道香港游行。但是近期随着香港暴力示威活动愈演愈烈,西方媒体也不再公开支持暴力示威者,而是悄悄变了风向,反对暴力、担忧香港的意见多了起来。

【修例风波】 西方涉港舆论已变 对中意识形态依然(组图) - 1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VCG)

从彭博社发表文章称香港舆论场已被包含反警反政府内容的虚假信息淹没,到《经济学人》刊文报道内地人在香港遭到袭击属于“黑色恐怖”,中国官媒称,西方媒体终于发出相对客观的报道。就连一向对中共持有批评立场的《纽约时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介绍了暴徒破坏交通、恶意伤人的乱象。

已变的舆论风向

香港6月爆发抗议行动,当时很多西方媒体只关注并报道诸如香港警察用橡胶子弹驱散示威人群,而忽视警察被几十名游行人群围攻。“港警大肆抓捕”“港府强制行为不能 消除民怨”“反送中运动,中学生不缺席”等的论调占据了媒体的主要版面。在8月13日至14日连续两天香港机场的示威后,德国媒体曾报道认为,这是示威者向全世界呼救。面对北京,欧洲必须坚持民主理念。还有的媒体呼吁像保护当年西柏林一样保护香港(反对派)。

时间进入11月,当香港运动中的激进行为突破底线的行为开始蔓延,连立场偏颇的西方媒体也无法说他们是“手无寸铁的示威者”了,前港督卫奕信(David Clive Wilson )公开表示,“这种行为不应该被容忍。”虽然支持香港游行人群,批评北京以及港府的声音依然存在,但是西方媒体开始出现对游行质疑的声音。有的媒体甚至重新审视了事件的性质,悄然改变用语。例如BBC不再以“pro-democracy ”(亲民主的)来形容香港示威,而是改称“anti-government”(反政府的)。“丑陋、谎言、恐怖”。

【修例风波】 西方涉港舆论已变 对中意识形态依然(组图) - 2
2019年11月12日,BBC对于香港时间报道页面。(BBC网站截图 )

【修例风波】 西方涉港舆论已变 对中意识形态依然(组图) - 3
2019年11月7日,德国媒体对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代表邵岚的采访视频截图。(公开视频截图)

【修例风波】 西方涉港舆论已变 对中意识形态依然(组图) - 4
2019年11月7日,经济学人对大陆学生在香港遭遇安全威胁的报道。(经济学人网站截图)

11月7日,香港城市大学学生邵岚接受一家德国媒体采访。当主持人追问到,10月20日,一群暴徒向香港警署投掷汽油弹,“这可不是报复行为”;在此之前(10月13日),一名香港警察惨遭暴徒“割喉”;此外在10月15日,有暴徒在香港街头投放自制炸弹。“这就是那种我所说的暴力。你能对此做出解释吗?”邵岚眼神躲躲藏藏、语无伦次。主持人最后也不由得质问,“你甚至不能看着我的脸,谴责这种非人道的行为吗?”

11月12日,彭博社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假新闻和谣言是如何煽动香港分裂》的报道,报道不仅以大篇幅谈到了香港的舆论场已被假新闻“淹没”,更提到示威者在用谣言“妖魔化”警察与港府。文章以“香港科大学生周梓乐坠楼死亡案”为例,说明了示威者如何用各种缺乏根据的谣言煽动对警察的仇恨。

与西方媒体态度转变相伴随的,还有政客态度的改变。前不久,香港反对派领袖之一黎智英再次前往美国,相比今年6月会见美国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等政要的“春风得意”,这次却仅获几名参议员接见并被要求解释香港暴力升级的问题。

不变的意识形态

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认知,中西方价值观不同早已经众所周知。更何况中国的崛起切实刺激了既有的国际利益格局,一直拥抱并笃定现有国际体制的西方,无法不对这样的变化产生自然的抗拒。具体到媒体层面,怀疑和抗拒同样在所难免。

一个不可否认和逃避的基本事实是,意识形态的争斗将会在国际传播领域里长期客观存在,媒体在一些情况下不过扮演着“吹鼓手”的角色。所以当6月12日,香港的示威活动首次出现暴力行为时。有英国媒体网站就此共发布了3条新闻,标题分别为《香港抗议行动:警方向抗议者使用催泪弹》、《香港引渡条例:警方向抗议者发射橡胶子弹》、《陌生人如何组织起来抵抗香港警方》。前两条报道中,记者完全不提及冲突发生的原因,即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大楼,试图闯入才导致警方驱散,搞得像是香港警察莫名发飙,开始殴打示威者一样。在后一条新闻中,记者更是深入示威者中间,展现“互不相识”的示威者们如何“互帮互助”,抵抗警方“暴力”的“温情故事”。

对香港游行的报道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此前,每遇涉及新疆恐怖袭击,西方部分媒体最先想到的不是恐怖人员针对当地平民的血腥暴力,而是为暴徒辩护,将恐袭视作他们对抗当局的绝望呐喊;每提到人权,就抱持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将中国人权状况指斥得一无是处…… 但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已经切实存在,而且这样的变化让西媒阵营不得不被迫转弯。虽然“新瓶”中还有“旧酒”,比如近日有媒体在报道新疆,仍然用人权大于一切,甚至大于生存权的观点来评价中共的新疆政策。不过语言方式显然不同于之前单一地充满负面意味的评价,而是更为中肯和多样化。

所以如果要问西方媒体真的变了吗?答案是有变,亦有不变,何况唯一不变的即是变化本身。西方媒体真的转弯了吗?至少被迫在进行。后续会否继续甚至彻底转弯尚不可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旧的平衡被打破,另一种新的平衡便可能成为外界认识中共以及中国的主轴。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