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4日 22.6°C-25.1°C
澳元 : 人民币=4.7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高瓴张磊揭秘医疗健康投资逻辑: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处在寒武纪阶段

2020-09-02 来源: DeepTech深科技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 9 月 1 日线上召开的 2020 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与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围绕疫情下全球生物技术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投资人如何助力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医疗健康领域,展开了精彩对话。

作为全球顶尖的投资机构之一,高瓴大约在 2012 年进入医药医疗、大健康领域,并在多条赛道投入重金,投资龙头企业。在创新药领域,投资额超过 200 亿元,布局了百济、恒瑞、君实、信达四大药企;在医疗器械领域,先后投资沛嘉医疗和启明医疗,定增微创医疗;甚至在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这个小众领域,也重资入股凯莱英和泰格医药这两家国内 CDMO 和临床 CRO 领域的龙头。

高瓴在医疗大健康领域所取得的丰厚回报,吸引了众多二级市场投资者跟随,抄高瓴资本的作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磊就此话题的分享,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张磊认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一定要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因为不同于其他行业,很多生物医药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赚钱甚至没收入的,但从长期来看,这个领域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

谈及高瓴近年来在医药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布局时,李小加表示,“长期主义”在高瓴的身上得到了最强的体现。

高瓴张磊揭秘医疗健康投资逻辑: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处在寒武纪阶段 - 1

图|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在线上对话 (来源:2020 生物科技峰会)

以下为李小加与张磊关于长期主义的对话。

李小加:你能不能宏观地讲一讲,高瓴在 Biotech 这个投资领域里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在这个全球生物科技发展大的趋势、大的方向这里边来找机会?

张磊:我经常说,Biotech 大方向要更加地放长远,没有长期主义,Biotech 投资不可能有机会的。因为我们以前最早投互联网的时候,就跟大家说,这些公司都不赚钱,不赚钱的公司怎么敢投资呢?那个叫 Pre-profit。等投了 Biotech,才知道什么叫 Pre-revenue,连收入都没有的公司。如果是收入都没有的公司,怎么可能去跟资本市场去结合呢?

高瓴从大概 2012 年开始投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2012 到 2016 年这四年应该说是比较 “寂寞” 的,很少有人跟我们一起在这个领域,过去几年才能有一个爆发,所以说需要长期主义的生态。

百济神州是我们从第一轮就投资的公司,公司当时估值还不到 1 亿美元,现在已经是 200 多亿美元估值的公司。我们连续投资了 8 轮这家公司,其实到前 3、4 轮没有什么收入,这也就是说明你没有长期主义信念,是不可能做好生命科学投资的。我们说有两个外部性:

第一个外部性,生命科学是帮助整个社会提高 productivity(生产效率),是 1 和 0 的关系。没有生命的健康、没有高质量的生活,你后面的所有东西都是 0。

第二个外部性,资本市场发展,包括港交所做的这些事情,也有很大的外部性,这个外部性是帮助了这些生物技术公司更快地跟资本市场结合,能够把这个生态循环做起来。这些都是天时、地利、人和。

李小加:你认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大概处在怎样一个发展阶段,和资本的结合和发展,怎么能够在中国这个范围内帮助解决全球性的治理问题,帮助解决全球性的研发问题?高瓴在中国也投了很多,你在中国的这个问题上和全球做一个对比,看看哪些地方中国实际上走的是在前面,哪些地方中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赶?

张磊:我们是坚定地重仓大健康、大医疗,在这个行业我们已经投资了 1200 亿人民币。今年我们成立了高瓴创投,继续把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要投资方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巨大价值。一方面,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另一方面,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突破也在提速。我用一个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处在一个技术和产品创新爆发的 “寒武纪” 时代。我们希望支持这个领域的早期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提供更安全、高效和经济的药物、器械和医疗服务,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觉,一起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处在寒武纪阶段。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出现,这些出现的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监管和市场经济,有类似半导体行业的 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模式,实现社会化分工。比如,我们投的药明康德、泰格,这样生态级的企业给生物技术公司去做 CRO、CMDO,变成了所有公司的孵化器,这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

另外,还有能够独立的、专注创新的科学家。像百济神州的共同创始人王晓东,是北京生命科学所的院士。我们最高兴的并不是看到科学家变成企业家,最高兴的是看到科学家坚持做科学家的事,不用变成企业家,也能很成功。这是我们说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我们最近投资了另外一家院士搞的公司,我们就把好的资源带进来,让他专注地做他会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多维度帮助他。高瓴的投资团队不到 100 人,投后管理团队就有 150 多人,天天去帮助企业家,很多事不需要他们做,这是社会专业分工,这个 IDM 模式是非常大的一个跃升。

另外,我觉得大家都开始重视这种基础科学的发展。大家经常说我们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但我们这些年高等教育扩招,带来大量高质量的人口来从事这个行业,人口质量红利其实很大,这些都是有推动作用的。

李小加: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长期主义。你可以感觉到有些东西要这么长时间才能真正出结果,也有很多中间半路被牺牲的。那在这么一个重要的领域里面,对我们千家万户、对我们每一个人如此重要的生命质量和健康质量的投资领域中,是只能很少几个人参与吗?

张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地我们讲长期主义能走下去,最重要的是有很多人参与,这个路才会越走越宽。

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如果只是高瓴这样的机构参与,没问题,我们也能做下去,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更多人去参与,而且要在不同的阶段参与。我经常说一句话,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同时同行的时候,你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人去同行。

投资上,高瓴资本就像你说的这个问题一样,我们一投就要投很多钱,不太适合于最微小的企业。我们今年单独成立一个品牌叫高瓴创投,只投最早期的。高瓴创投最小的只投了 200 万人民币,几十万美元都不到就可以去投。这是以前高瓴资本做不到的,现在几百万人民币我也可以去给你试一试,你可以往前走一走。

这样的话,高瓴创投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 0 到 1,我管它叫穿越死亡谷,这是一个很痛苦的 death valley。死亡谷是从完全 0 到 1 的阶段,初创企业在中间怎么爬,有投资人进来以后可以再往前走一段。走了一阶段以后可能发现,以前的企业是要等到有利润才能上市,以前上市的设计是为传统企业设计的,不是为创新企业设计的。我要等利润出来还要再等 2 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那怎么鼓励长期主义呢?

所以说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去做 10 年、20 年以后的事情。但其实在资本市场也是可以切段的,切段以后有人专注做早期,聚焦 0 到 1 的死亡谷阶段,比如高瓴创投;然后成长期的投资可以有 PE,高瓴资本进来;然后二级市场马上就接着。Biotech 公司平均 10 到 20 年,才能真正意义上产生有大的收入来源或者大的利润来源的公司。这特别需要长期主义的投资人坚持陪伴走下来。

如果说通过高瓴创投帮助企业穿越了死亡谷,再通过高瓴资本把它作为成长期投资了以后,再能比较快地把这个资本市场接进来。

我认为港交所、科创板、创业板已经不再只是资本市场,它是一个很大的舞台,让所有的科学家来展现他们的美,展现他们为社会做的贡献。它也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对科学家的尊重,以前我们尊重科学家非要等当院士以后才去尊重人家,现在年轻的科学家用创意和研究,照样可以得到展现,让市场、公众真正地欣赏和理解科学家科研的成就和意义。而且刚才说的,我们帮助这些科学家,不用脱离科学家身份,你可以继续做科学家,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我认为港交所、科创板、创业板不只是资本市场,它是一个很大的舞台,让所有的科学家来展现他们的美、展现他们为社会做的贡献,让更多人来关注这件事情,这个社会效应远远大于其带来的增量资本。

港交所、科创板、创业板在这里有两个非常有益的创新:

第一个创新,用第一性原理。我们设交易所的目的是什么?问了这个问题以后,有可能不只是为已经赚钱的盈利的公司服务,目的还是为了投资人服务,投资人有不同阶段的各种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第二个创新,就是社会效应,我们迎来了资本市场的指挥棒,引领长期主义,引领创新,是创新,如果引领的全是守旧的东西,也没有人支持。

价值投资的原则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所谓护城河概念,真正的护城河只有一条,你这个企业家、科学家能不能不断给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垄断,垄断不创造价值,而是能够不断创造价值,所以说我觉得要重写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不是说收入稳定就叫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本源是能不能给这个社会不断疯狂创造长期价值。你创造完长期价值,资本市场早晚会回报你的,你不给社会创造价值,只靠垄断,社会早晚会给你清算后账的。

关键词: 财经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