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5.9°C-18.6°C
澳元 : 人民币=4.6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名校博士回家啃老,学霸废人的父母犯了哪些教育错误

2021-07-14 来源: 壹心理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01

在这个优生优育的“鸡娃”年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出人头地,获得成功。

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高考状元,考上名校,还是硕博连读?

如果这就是父母的标准和希望的话,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令你们大失所望。湖南“学霸”李明亮的经历就狠狠地打了其父母的脸。

李明亮生于湖南偏僻的农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品学兼优,中学时被保送到当地的重点高中。

高考时,李明亮考上了湖南一所985院校,而且是本硕连读资格,后来又获得了留校读博的机会。但他努力考上了名气更大的西南大学,在那里攻读了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的那年暑假,李明亮回村探亲。他是全村人的骄傲,他的父亲专门摆宴席,庆祝儿子学成归来。父老乡亲都认为,李明亮的将来会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光明。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读到了博士的李明亮死活不去找工作,选择了在家“啃老”。这是2013年湖南省相关媒体的报道,目前李明亮的现况不明,有的网友称他仍没有工作,有的说他患上了精神疾病,父母带他四处寻医,背上巨额债务。

像李明亮这样的啃老“名校毕业生”并不少见。前不久,我们曾评论过湖南省的高考状元刘琦,大学毕业在家啃老长达9年。

对于这些毕业前后落差极大的“学霸”,有网友把他们称为“学霸废人”、“高智商巨婴”。有的文章认为这是他们的“幼稚型人格”所致,并列出了这类年轻人的4种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合他们的心意就激动暴怒;

缺乏道德感,义务感,没有同情心;

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人照顾自己,不会关心照顾别人;

如遇挫折,会自暴自弃,暴怒发狂,甚至伤害别人会自杀。

所谓的“幼稚型人格”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说法,在精神医学里并没有这种诊断,我个人觉得,如果他们的表现真的符合这个特点,反而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迹象。

从表面看来,网友说他们是“幼稚型人格”并不是没有道理。这些在外界看来“高分低能”的年轻人确实缺乏成熟、理性的性格和思维、行为模式,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他们虽然考试能力超强,学历很高,但踏入社会后、与人相处时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很小,很可能只停留在中学阶段,严重跟不上他们的物理年龄。自然难以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02

可是这种分析仍然停留在表象。“学霸废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性格?他们在成长经历中遭遇了什么?

很多人指责这些年轻人不懂得报答父母的恩情,自私而冷酷。诚然,这些当事人本身确实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放弃了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能改变现状的机会和权利。

但从客观来说,在他们做错了选择之前,他们的父母就已经在家庭教育中犯下了重大错误。

第一,父母“鸡娃”方式不得当,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埋下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

我从不反对父母“鸡娃”,甚至鼓励父母引导孩子成龙、成凤,实现阶层的跃升,实现人生的价值。但前提是孩子必须心身健康,“鸡娃”的方式必须科学、正确。

一味严格要求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施加压力,安排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家庭氛围压抑而紧张,对孩子的贬低、打击远多于认可和鼓励……这就是不得当的“鸡娃”方式,甚至说得上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必定会给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名校博士回家啃老,学霸废人的父母犯了哪些教育错误 - 1

大量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抗压能力,形成敏感多疑、偏执的性格,以及对外界、他人扭曲的认知模式。这会大大增加了青少年或成年时期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风险。

一旦这个风险成为事实,那就不是“啃老”那么简单了,而是严重威胁了孩子的生命安危和正常生活,整个家庭都会蒙上阴影。

第二,父母“包办式”、“铺路式”的教育,容易令孩子丧失责任心、目标感和实现目标的果敢。

很多传统型、付出型的父母非常操劳,事无巨细地照料好孩子的生活,“你好好学习就行,其它事不用管”。孩子连基本的家务、待人接物的规范都不懂,严重缺乏独立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即使是个学霸,日后在社会中立足时也会到处碰壁。

另一类父母对此已经有所惊醒,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涉及到人生道路时,他们还是延续了“包办”的思维。

孩子应该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未来做什么工作、在哪座城市定居、处怎样的对象,父母几乎都提前规划好了。孩子只需循着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就可以了。

这些年轻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不需要担心生计和温饱,甚至一毕业就安排了体面的工作,有房有车。

但他们丧失了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缺乏成就感和目标,陷入迷茫。即使有目标可能也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独立思考和做决定,因为他们习惯了活在舒适圈里,更惧怕父母的反对和贬低。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还可能失去责任心和生活的热情,歪曲父母的好意,认为自己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人”。如果遇到挫折,往往也会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都是他们害的”,表现为所谓的冷酷无情,不懂报恩。

所以无论孩子多大,父母都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对于年幼的儿童,或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父母可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供一些选项,引导他们分析不同选项背后的利弊,然后尊重孩子的决定。

对于已经成年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父母甚至应该退居到军师、幕僚或智囊团的角色,向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分析,但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第三,父母督促孩子努力读书,但未能以引导孩子深刻理解读书的目的,更未有意识设立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

2009年,我接诊一位14岁止咳水滥用成瘾患者。当时他的脱瘾治疗已经结束,但他还是不愿意回校读书,母亲焦虑不已,央求我与孩子聊聊,劝他回校读书。

我问这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他表情很淡然:“何医生,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呢?”

“你不去上学,以后怎么考个好大学?”

他继续问:“我为什么要考一所好大学?”

“如果你学历不高,那可能很难找到一份你满意的、能让生活得更好的工作。”

孩子轻蔑地笑了笑:“何医生,你讲的话跟我爸妈一模一样。”

他接着说,“我们家在城中村,有2栋楼在出租,村里还有分红。就算不工作,我们家一年也有60、70万的收入。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读书?反正我们家又不缺钱。况且,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啊。”

我一时间被这个“土豪富二代”的话噎住了。可能他根本就瞧不起我这个当时才月薪数千的医生。

所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收入、工作、社会地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尤其是对于本来出身不穷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些要素并不敏感。这时候,精神追求、远大的目标才能成为强大的动力。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特长,找到职业上的目标,形成人生规划,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努力读书,为实现目标打好基础。

即使暂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父母至少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现在努力学习是积累未来的资本,当以后有了目标,或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能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不是被迫作出选择。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业,能把这个事业做好,收获经济上的回报,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那这就已经是一种成功的人生了。

第四,父母三观不正,贪图享乐,缺乏精神上的目标和追求。

上文所提到的14岁的止咳水滥用成瘾患者,他不愿意读书的另一个原因与父母错误示范有关。

他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一般,但家里有钱,便整天搓麻将、吃喝玩乐,根本没有意识去做一些积极的、对社会有价值、对自身精神层面有益的事情。

这个患者说,“他们学历也很低啊,但还是过得那么逍遥自在,现在反而要求我去辛苦读书,这凭什么呀?”

很显然,其父母的三观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问题。他便有样学样,不愿意付出和努力,贪图享乐,这一点都不奇怪。

但这位青少年没看清楚的是,常言道“富不过三代”,虽然他们家现在不愁吃穿,收入可观,可如果三观越走越歪,沉迷感官刺激和享受,那这些资产会以他们想象不到的速度消耗殆尽。

最典型、最严重的就是染上网络赌博成瘾,别说月入数十万了,即使是数百万,一入赌场深似海,很快就家财散尽,债台高筑,甚至家破人亡。

第五,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没有意识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快速提升,培养出高逆商。

部分学霸的智商很高,但逆商却很低,抗压能力特别差,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简单来说就是输不起,不能接受落后和失败。

像文章开头提及的湖南学霸李明亮、刘琦,他们的三观正不正我们不知道,但他们未必是缺乏目标的。

相反,他们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眼高手低,在求职时遇到一些打击后便选择逃避现实,不愿意再迈出半步,情愿躲在父母的庇护下过日子。

这样的年轻人往往不是缺乏才华和理想,不是缺乏良知,最主要的问题也不是在于三观扭曲,而是严重缺乏越挫越勇的能力,缺乏一个能够帮他们规划奋斗路线,引导其调整好积极心态的人生导师。

而且“逆商”这种能力不是说有就有的,而应该从小注意培养,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积极影响。

名校博士回家啃老,学霸废人的父母犯了哪些教育错误 - 2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除了要引导他们看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更要反省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快速补上短板,并在下一次挑战中获得胜利。然后及时给予孩子认可,一起复盘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回顾将“坏事变成了好事”的过程。

孩子一次又一次经历跌倒、自我反省、进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那么“坏事变好事”意识就容易深深地刻在他们的核心信念和思维模式里。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逆商”和“打不死的小强精神”。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学霸”,而不是“学霸废人”。

但如果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没弄清楚成功的真正意义和底层规律,那么即便孩子曾经是学霸,但可能一毕业就成为“废人”了。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心身健康、三观积极、逆商高、懂得自我反省能力,而其有人生目标的孩子才是父母们应该追求和培养的。有了这些品质,想不成为学霸、不获得成就都难。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