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8日 18.7°C-21.3°C
澳元 : 人民币=4.7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国学大师预言晚清后200年历史,超越袁、李、刘,真是太准了

2021-11-20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历史上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以及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这两部预言诗,人们都耳熟能详,但你知道晚清时国学大师俞樾所做的预言诗吗?

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

国学大师预言晚清后200年历史,超越袁、李、刘,真是太准了 - 1

1907年2月,俞越逝于杭州。在临终前,他忽然叫儿子拿来笔墨纸砚,写下9首七言绝句后,便阖然长逝。俞樾告诉儿子,这9首绝句是对今后200年的国家和世界局势的预言。

(一)

历代成败与兴衰,

祸有根苗福有基;

不过循环一甲子,

酿成大地遍疮痍。

(二)

无端横议起平民,

从此人间事事新;

三五纲常收拾起,

一齐都做自由人。

(三)

才说平权便自由,

谁知世界起戈矛;

弱者之肉强者食,

膏血成河满地流。

(四)

英雄竟逞各图强,

各自分封各自防;

道路不通商贾绝,

纷纷海客整归装。

(五)

大邦齐楚小邾滕,

百里提封处处增;

郡县穷时封建起,

始皇废了又重兴。

(六)

几家玉帛几家戎,

又见春秋战国风;

叹息当时无管仲,

茫茫劫运几时终?

(七)

蜗触蛮争年复年,

天心仁爱亦垂怜;

六龙一出乾坤定,

八百诸侯拜殿前。

(八)

人间从此又华胥,

偃武修文乐有余;

壁水圜桥观废礼,

山岩屋壁访遗书。

(九)

天地原本张驰弓,

略将数语语儿童。

悠悠二百余年事,

都付衰翁一梦中。

第一首是总论,二、三、四首讲述的是前100年的局势,包括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历史;而后5首则是对后100年的预言。

20多年后,俞樾的曾孙、红学大师俞平伯将这九首绝句刊刻出来,命名为《曲园先生病中呓语》,并邀陈寅恪先生为之作跋。《病中呓语》因与当时时局颇为相符,世人多惊以为奇。

如预言诗第二首:“无端横议起平民,从此人间事事新;三五纲常收拾起,一齐都做自由人。”平民开始议政,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遭到反抗,这分明是指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再如预言诗第三首:“才说平权便自由,谁知世界起戈矛;弱者之肉强者食,膏血成河满地流。”平权是指孙中山先生的“平分地权”,“世界起戈矛”、“弱肉强食”、“膏血成河”简洁又鲜明地描摹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状,好似亲眼所见一般,无怪乎世人啧啧称奇。

针对时人的这种心态,陈寅恪在跋中写道:“曲园先生病中呓语不载集中,近颇传于世。或疑以为伪,或惊以为奇。疑以为伪者固非,惊以为奇者亦未为得也。”意思是说,俞樾老先生的预言诗近来流传于世,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伪作,有的人则为之惊奇,前者的想法固然不对,后者也没有真正明白这些预言诗的意义所在。

其实,世界的局势变化都是一环扣一环,自有其规律可循,并非完全出自偶然。所谓的预言诗,也不是俞樾一时的神来之笔,他只不过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这些变化之中的本质,因而能精准地做出预测罢了。

国学大师预言晚清后200年历史,超越袁、李、刘,真是太准了 - 2

俞樾的眼光之所以如此独到精准,与其半生勤恳治学、通今博古且能融会贯通有很大关系。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玩笑话:“李鸿章只知做官,俞樾只知著书。”俞樾与李鸿章为同科进士,又同受曾国藩赏识,因而时人常将二人放在一起比较。这句话虽有玩笑之意,却颇为准确地道出了俞樾一生潜心学术、孜孜不倦著书立作的勤奋和专注。

不同于李鸿章的官运亨通,俞樾仕途坎坷,刚进官场就遭逢打击。虽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无奈官途险恶,罢官回乡后,他断绝了求仕之心,出世治学。他长于经学,涉猎小说、戏曲、诗词等多方面的研究,倾毕生精力,完成了500卷巨著《春在堂全集》。

说起“春在堂”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来历。据说俞樾当年因“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博得曾国藩的大力赞赏,因此他便以“春在堂”命名自己的诗文总集。曾国藩很欣赏俞樾的才学,曾有过“闳才不荐,徒窃高位”的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俞樾这么有才学的人都得不到举荐,身处高位的人真是空占位置不干实事。可见评价之高,也可见俞樾的才华之盛。

国学大师预言晚清后200年历史,超越袁、李、刘,真是太准了 - 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晚清黑暗艰险的官场之中,像俞樾这样毫无心机又才华横溢的人,自然容易受到倾轧和摧折。在他任河南学政时,只因出了一道试题,便被人以“割裂经义”为由上疏弹劾,最终以犯上之嫌疑遭到革职。

俞樾回乡后,恰逢李鸿章任江苏巡抚,顾及同年之谊,李鸿章邀请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由此打开了俞樾后半生的治学之路。古人说:“经济学问,在于寂寞。”倘若俞樾身陷热闹官场,一心求名或追逐自己的政治理想,恐怕也不会有后来不凡的学术成就。俞樾曾经自嘲,他一生的学问来自于三无——无钱、无官、无能。这样的自嘲虽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却也道出了人生祸福相倚的真理。

俞樾在辛勤著书的同时也致力于教育,他一生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求学者甚众,有“门秀三千”之誉。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书画家吴昌硕皆出自他门下。俞樾以其一生的耕耘,成就了一座20世纪的学术高峰。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传统经学、国学大师,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了近代中国提出“废除中医”的第一人。

大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无不对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俞樾也不例外,他在治学之余钻研中医,甚至达到了能为人开方治病的程度。可是,女婿、夫人、长子、次女相继病逝,次子又身染重疾,几成废人,由此对中医产生怀疑,乃至迁怒于中医之学,也在情理之中。

晚年的俞樾,收敛了对中医的愤然,也平复了生死的创痛,在诵经礼佛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一生的坎坷与厚重都沉淀在这种宁静之中,使得他最后的人生境界臻于化境。

去世之前,俞樾曾留下一首《别俞樾》:“平生为此一名姓,费尽精神八十年;此后独将真我去,任它磨灭与流传。”诗中流露出的对生死的超脱,正是俞樾生命中最后的豁达风度。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