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17.5°C-20.2°C
澳元 : 人民币=4.7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2022-01-1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豆瓣上一部7.8分的纪录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纪录片名为《中国剩女》,由以色列导演执导拍摄,讲述了三位剩女的婚姻经历,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也正是这部纪录片,让中国9000万剩女心中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有了答案。

中国现今有9000万剩女,她们大多都过着这样三种人生,《中国剩女》中的三位主人公是由本片的导演精心挑选出来的,她们平均年龄30岁,学历高,经济独立,目前都生活在一线城市之中。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1

这三位女性极具代表性,具有剩女的一切典型特征,能够分别代表着三类剩女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一位主人公的年纪最小,28岁,名叫小敏,虽然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但是小敏的心理状态还没有完全独立,也没有自觉的独立意识,她生活中的一切都由父母决定,即使是对自己的婚姻和未来,小敏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和期望。

小敏家庭经济优越,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虽然已经进入社会多年,但精神和意识依然无法做到完全独立。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2

第二位主人公名叫盖祺,30岁,在一所电影学院中做助理教授,工作稳定,经济情况良好,并且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扎根于一线城市。

但是,她却有着很大的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压力,导致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她草草地嫁给了一个农村家里的男人,没有恋爱,直接结婚,结婚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小家之中忙碌了起来。

虽然盖祺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但是婆家人一直嫌弃她的年龄,通常在农村,25岁还不嫁人的女性,就已经是大龄剩女了。婆婆在老家从来都不敢提起儿媳妇的年纪,生怕被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3

对于婆婆的看法很做法,盖祺也没有明确地表现出什么不满,因为自己之所以草草结婚就是因为自己家中的父母生病且欠下了许多外债,因此,结婚之后,盖祺考虑的更多的就是关于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

盖祺无法放心家中生病的父母,也是为了圆父母的一个心愿,最终只能结婚生子。

在一定程度上,盖祺认同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生儿育女,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关系,即使自己作为一名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女性,盖祺也没能逃过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第三位主人公是年龄最大的34岁,名叫华梅。在华梅父母的眼中,无论她的事业再怎么成功,收入再怎么高,依旧是一个没人要的大龄剩女,华梅每天收到家里最多的消息机会逼婚和催婚。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4

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华梅对于结婚这件事,一直备受家人的埋怨,在采访时,华梅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自己的能力比家中的男性都要优秀很多,可是受传统思想禁锢的父母就是无法接受女儿34了还不结婚的事实。

一名优秀的律师,拥有着高等知识结构的独立女性,依旧要受到女性身份的禁锢,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每次华梅都没有成功过。

由此可见,华梅本人其实也并没有冲破传统思想对她的束缚,只是给华梅带来了工作能力,却没有能够帮助她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5

因为要孝顺父母,每次她都会被家人说服,内心属于自己的女权意识始终没有被完全激活。很多女性都因为内心之中对于父母的孝顺而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思维模式固化难以改变。

即使接受的最高等的教育,看到了世界上更好的风景,她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那片风景。

最终被家人的感情所捆绑,忽略了自己内心之中最想要的东西,只能走上结婚的道路,为了结婚而结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现状,她们并不能真的突破现实的束缚,离女性的完全独立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 - 6

不结婚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不生孩子的女性是不完整的。《中国剩女》这部纪录片解开了中国剩女最后的遮羞布,不结婚的女人就是社会中的异类,走到哪里都会被批判,被抨击。

对于女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在追求向往的生活的道路上,数以万计的单身女性会承受来自于同性和异性的不解与批判的双重压力。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明确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鼓足勇气去拒绝那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烦恼,才能够真正地从精神上独立起来。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