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3日 14.1°C-17.6°C
澳元 : 人民币=4.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2022-01-28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进行交流。当我们想联系一个人或是了解一个人情况的时候,我们会打开社交软件与其沟通或是查看他的动态。

添加一个新的好友时,也会下意识地点开对方的朋友圈,看看他都发了哪些内容,进而判断对方是个怎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简单来说,朋友圈成为了社交的主战场。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1

可是自从微信开发出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之后,人们发朋友圈的热度便有些消退了,消息不再频繁,动态不再活跃,就算想看看朋友最近做了什么,点开朋友圈也只能看见几个大字“对好友仅三天可见”,可想而知这一刻究竟有多么失望。

纵使理解朋友只是不想让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大家的眼前,可彼此疏远的感觉却愈发清晰。因此朋友圈不要轻易设置三天可见,一条白线说明了一切。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喜欢将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

这件事与微信好友脱不开关系。微信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只有好朋友和家人,圈子虽然小,但很干净,无论我们发了哪些内容,都不用担心暴露隐私。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2

可是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就算是不熟的人也要加微信,尤其是工作上的需要,更是让我们的好友圈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再想发条朋友圈,心中便会有所顾忌了。

为了满足大家既想发朋友圈的心情,又为了避免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三天可见的功能正式推出,它就像是一个在恰当时间出现的调和剂,给了每一个人发朋友圈的理由。

很多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主要是担心别人为自己贴上标签,与其暴露隐私进而被他人指点,还不如彻底关闭入口,过去的动态留给自己怀念就好。

可是站在另一方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设置,甚至会觉得彼此明明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为什么要隔人千里呢?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3

本想关心关心对方,可是看到三天可见的标志心都凉了半截,就连聊天的欲望都彻底打消了。

三天可见剪断了彼此的交流。

对于那些许久未曾见到的朋友,我们要想与他聊天首先要打开话匣子,看看对方的朋友圈,用他最近的动态作为开场白最适合不过。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4

原本以为手机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哪怕远隔千里也能亲切地聊上几句,可当科技真的发达了以后,彼此间的共同话题却越来越少,好友关系尚在,可感情却凝固了。

朋友圈能让繁忙的双方在空闲时间了解到对方的近况,同时还能联络感情。

然而三天可见就像一把剪刀,剪断了彼此的沟通。想象一下,当你开心的去朋友家做客,并且想要与对方大聊特聊之时,对方却站在门前冷冰冰的告诉你,除了客厅以外,其他的地方都不允许涉足。

一句话就能让气氛瞬间降至冰点,渐渐地彼此不再联系,最终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5

三天可见容易伤了最爱你的人。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三天可见对于在意你的人来说如同一根刺。

在外打拼的人整天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很长时间都没法回家,对于思念他们的亲人而言,如何才能在不打扰对方的情况下,又能了解到对方的情况呢?朋友圈便是途径之一。

可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打开朋友圈以后,却发现自己什么都看不到,更有一些长辈不明白三天可见是微信自带的功能,还以为自己被删掉了。

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在无意间伤害了最爱我们的人,有些长辈碍于面子不肯直说,久而久之,双方的误会越来越大,关系就越来越疏远。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仅三天可见,一旦产生“心理藩篱”很难消除 - 6

朋友圈诞生之初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是遇到了开心还是伤心的事情,都主动分享给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们。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并没有那么多人关心你的近况,真正为你的开心而感到开心,为你的悲伤而跑过来安慰你的人只有那几个,陌生人就算看到了你的动态,心中也毫无波澜,根本不想点开一探究竟。

不要再屏蔽在乎你的人了,你能够伤害的只有他们。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三天可见这一功能呢,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探讨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