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7日 14.6°C-16.2°C
澳元 : 人民币=4.7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刚平定太平军慈禧为何调查曾国荃?曾国藩回八个字,慈禧相当尴尬

2022-02-19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撰文/赵立波

对于慈禧来说,平定太平天国是她政治生涯中最出色的一笔,而给她创造这一最大亮点的人就是曾国藩。然而,古往今来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功高盖主,于是历史上就产生了许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卸磨杀驴”的固定模式。

显然慈禧与曾国藩之间也未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但是最终凭借曾国藩的智慧和自知得以化解,实现了那句让慈禧看了无比尴尬的话:“善举者不如善散,善始者不如善终。”熟读历史、文化哲学的曾国藩和没有什么文化的女人慈禧,显然难以同频,幸好,曾国藩成功的实现了完美的收官。

这段历史其实既复杂又简单。

先从曾国藩的一个梦境开始。

咸丰十年的十一月的一天晚上,曾国藩在日记中写下了梦中的可怕经历:“睡后,噩梦,闻九弟噩耗,放声大哭。树唐惊起,来敲门唤醒,良久乃寤,尚惊悸不已,盖余近日体气亏弱之至耳。”《曾国藩日记》

由这个梦境可以想见曾国藩对曾国荃的兄弟手足之情。

同治六年的三月十六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湘军苦战十余年的天京词条城墙被炸药轰塌。眼睛早已通红的曾国荃词条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接近崩溃的地步,这个天下第一功终于被他获得,幕僚们给他汇报这一情况时,只见曾国荃光着脚,由于过分激动,汗水和泪水一齐流下,顾不得别的而是趴在床上睡一觉,按照正常发展来看,即将被犒赏指日可待。

刚平定太平军慈禧为何调查曾国荃?曾国藩回八个字,慈禧相当尴尬 - 1

太平军

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朝廷发来的不是颁赏,而是严厉的斥责。

问责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该在攻破城池后马上返回老营,第二件就是天京的海量金银珠宝哪里去了?并且在谕旨中的结尾威胁说:“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成之功或有中变,至稽时日,必惟曾国荃是问。”为了增加事态严重性,朝廷顺带给曾国藩也发去了一道谕旨,提醒他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葆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膨胀或者不懂形势,后果很严重。那么是什么引发这种情况的呢?归根结底确实是功高震主,同时曾国荃和他的湘军部队名声越来越差。

在打下天京之前,湘军靠的就是一股忍耐,甚至经常是吃粥打仗,接近两年没钱发饷银,盼着就是能够打下天京然后疯狂发上一笔横财。“但愿多得金,还乡愿已足”,说的就是湘军上下的心思。因此在蜂蛹进城后,果然出现掠夺事情,有的兵没能抢到钱财,甚至把木料和器具也弄出城外。与此同时传出曾国荃占有了天京“圣库”所以财宝,由此还得了一个“老饕”的外号。这一一传,连朝廷也知道了,原本慈禧词条也指着天京能够有巨额财宝来缓解一下财政危机 没想到被曾国荃部抢得一毛不剩,所以朝中确实对湘军既防范又痛恨,由此让曾国藩兄弟陷入巨大被动之中。

刚平定太平军慈禧为何调查曾国荃?曾国藩回八个字,慈禧相当尴尬 - 2

曾国荃

对于这种卸磨杀驴局面,曾国藩似乎早有准备,于是给曾国荃写信:“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收场耳。”由于气性大和战场的残酷,曾国荃也着实不易,破城的前几天,曾国藩还在信里说:“弟以倔强之性,值久劳久郁之后,一见亲人,涕泣一场,大闹一场,皆意中所有之事”。曾国藩太了解这个弟弟了,随性、暴躁、偏执、容易耍孩子脾气,对功名极其热衷,却不太懂进退之道,为此曾国藩多次派幕僚用书信、面谈等方式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以防在重大挫折面前造成崩溃。在朝廷免去曾国荃职务时,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辞气不平”,让在场的曾国藩也相当尴尬,具体是曾国荃当着数百位官员发表了怎样的讲话曾国藩未作描述,但是显然是公开了自己的所谓立场和底线,并且认为朝廷这么多年做的都是错的,而他才是对的。曾国藩显然认为他已经失去理智,荒谬至极,以至于不得不亲自出来灭火,配合朝廷让他赶紧回老家,最终靠着曾国藩的“减法智慧”才化解了危机,

直到多年后,曾国藩还和自己的秘书谈及此事。

同治六年,是曾国藩较有时间的一段放松岁月,此时太平军已被平定三年,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除了恢复秩序外,他经常和机要幕僚进行长谈,从古今中外,到个人的声誉和家族人员的一些情况都与赵烈文词条深度交换看法。一天晚上,曾国藩问幕僚赵烈文说:“外面的人怎么评价我跟九弟国荃?”赵烈文先是不说话,直到曾国藩说,你就说吧,足下跟我还分里外吗?接着赵烈文才跟曾国藩说:“沅师(曾国荃)性直而喜事,老师您举动周密慎重,您跟他见解不同,到了兄弟之情上则友爱无间,就算有非常紧急威逼的事情,您也从不有半句失言。

刚平定太平军慈禧为何调查曾国荃?曾国藩回八个字,慈禧相当尴尬 - 3

曾国藩

曾国藩问赵烈文说:“外面的人怎么评价我跟九弟国荃?”赵烈文先是不说话,直到曾国藩说,你就说吧,足下跟我还分里外吗?接着赵烈文就跟曾国藩说:“沅师(曾国荃)性直而喜事,老师您举动周密慎重,您跟他见解不同,到了兄弟之情上则友爱无间,就算有非常紧急威逼的事情,您也从不有半句失言。曾国藩接过话头说:“三年秋,我履职两江总督这天,正是九弟被解除浙江巡抚的时候,当时我就看到他非常的愤恨不平,当时很多人在场,我当时感到非常的难堪。”接着这个话头二人又谈了很多关于兄弟之间的事情。这次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官府夜半掩门,让一个外人评介兄弟之间差异,这在极端谨慎的曾国藩交际圈内绝无仅有。

在曾国藩开始主动化解危局,距离湘军攻占金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裁撤曾国荃直接指挥的湘军两万五千人,并劝弟弟回家避避风头:“弟少耐数月以待之,而后知吾言之不缪也。”等几个月你就知道我说的没错了。因此曾国荃虽然渴望在功劳簿上享受的目的彻底落空,不得不黯然主动辞职,回想起“开缺回籍调理”,因此曾国藩也颇为不是滋味的对朝廷表达了:“求所为善聚不如善散,善始不如善终之道。”慈禧收到奏折除了高兴外也非常尴尬,就是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套老套路别玩了,没新鲜感,只能让人看到你们的浅薄。

慈禧最后表示金陵的圣库金银没就没吧,相信不是曾国荃抢走了,因此解除了这次危机。

厉害的是,曾国藩给弟弟八个字后,事情局面果然朝着曾国藩的预测方面去发展,先是曾国藩嘱咐弟弟不要轻易出来,最好“闭户三年”,“不必轻于一出。”在家看看书,干点农活放松一下也挺好。曾国荃也试着看看大哥的预言准不准,结果慈禧果然四次下发诏书求他出来当官,并且开出了山西巡抚的高位,曾国荃一看大哥确实料事如神,因此就继续推辞,死活不出来,显然就要争一口当初的窝囊气。

直到同治五年,慈禧又找他出来做湖北巡抚并帮办军务后,曾国藩才给他写信告诉他:“时候到了,今后也没人敢再处理你了。”原话是:“惟决计出山,则不可再请续假,恐人讥为自装身份太重也。余此信已为定论,下次不再商矣。”曾国荃对大哥的八字忠告佩服的五体投地,由此确实证明了曾国藩的高人一等,始终比一般人要多看五十年。

曾国藩的书斋叫做“求阙斋”,按照他的想法就是世间上不要追求圆满,一旦如此下去势必走向滑落得深渊,因此他宁愿抱守残缺,永远不走上名位的巅峰。曾国藩:出大名者更要懂得谦虚,否则容易跌下来,摔得粉碎。

通过他的家书和日记,表达最多的就是时刻保持清醒,不膨胀,不贪图名利。

在兄弟二人拿下天京后,名望和位置都达到了巅峰时刻,他给弟弟写了一首非常富有智慧的诗作:“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总之就是要淡泊名利,越是成功越要看得风轻云淡,因为在曾国藩看来一切名利都是浮云,最终飘散的无影无踪。其实对于这种思想,曾国藩是一以贯之的。

从性情来讲,曾国藩从来都是比较谨慎,且终生以儒学规范作为人生指导。花半开,月半圆,是他一直追求的人生状态。无论在宦海浮沉的京官生涯,还是出任地方团练对抗太平军,他都是靠着这种精神坚持下来的。

早在同治元年,他就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弟弟前线指挥官曾国荃词条开始有了膨胀,有时到处“乱放炮”发表一些对朝政不满的言论,对此,曾国藩一直对其不断敲打和训诫。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添窃高位,汝所统近两万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书信很长,暂录几笔,最后在后面还是警告他说:“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给后人之福被我一人享用,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其实教育他弟弟,不是一篇书信就能完成,对于不断敲打膨胀中的弟弟,曾国藩几乎是每月就要来几句。比如这年的六月,曾国藩对曾国荃的训诫更为严厉:“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最后并且说:我真的担心我在名望全盛的时候不能给你们教育让你们能够走上正路,还担心在我身败名裂之际,会连累于你们,所以我现在不断地跟你互相劝诫。其实,曾国藩的话外音是,弟弟你如此膨胀,不知天高地厚,恐怕最后也要把我多年的谨慎也一同葬送。

刚平定太平军慈禧为何调查曾国荃?曾国藩回八个字,慈禧相当尴尬 - 4

也是这年的七月,听说曾国荃又买房子置地后,他又发来书信说:“良田美宅,来人指摘,弟当三思,不可自是。吾位固高,弟位亦实不卑,吾名固大,弟名亦实不小。”告诉他如果还不满足,祸患也就快来了。而真正让曾国荃领受到教训的是,在攻下天京后,慈禧词条不仅没有对他进行奖赏,而是不断责难,甚至要拿洪秀全词条儿子逃脱问罪曾国荃。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洪秀全的已经土崩瓦解,十几岁的孩子完全没有说明威胁,但是这个根源还在于,慈禧发现了曾国荃的不断膨胀和邀功,因此,这个危险的信号不断证明曾国藩是多么富有先见之明。

曾国荃晚年常常为此感到后悔:“余昔日自作聪明,间或背文正公词条之教训而私智自逞,往往不能妥叶”,此后他对“伯兄大人”的后人教育也不遗余力,留下了难得的“兄弟怡怡”的佳话。也让得以成了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