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30日 16.6°C-20.4°C
澳元 : 人民币=4.7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2022-04-0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父母终会老去,而这些“困在成人躯壳里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孤独症在我国的发现史并不长。1982年,南京陶国泰教授发现并确诊了四例孤独症儿童病例,开启了中国大陆地区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至今刚好四十年整。

从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度来看,四十年前被确诊的第一代孤独症儿童,已然步入中年,而他们身后的父母,已年过花甲。

如果说中年人所面临的是“35岁危机”,那么悬在孤独症家庭心头的,则是“14岁危机”。对于大多数孤独症家庭来说,14岁是一个分水岭。14岁之后,孤独症孩子所能获得的医疗、教育、托养等社会福利骤降,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福利悬崖”。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困境。数据显示2016年时我国有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1000万,接近800万人在14岁以上。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父母终会老去,而这些“困在成人躯壳里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38岁孤独症女孩:从“成年危机”到“中年危机”

在“世界孤独症关爱日”这天,张戈将迎来她第38个生日。作为中国第一批确诊为孤独症的女孩,张戈和父母这些年的经历可以看作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一抹缩影。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1

生日这天,张戈和父母来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

生日这天,张戈和父母来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

35年前,三岁的张戈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时,最先涌上张戈父母心头的是“绝望”。毕竟,这是一名曾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儿童”:一岁半痴迷看天气预报,并能认识所有城市的名字;两岁多能熟练地读报纸……但上了幼儿园,张戈的与众不同却愈发明显,在学校里,她的眼里没有别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经由老师提醒,慎重起见,父母带着张戈去到南京脑科医院就诊,被陶国泰教授诊断为患有儿童孤独症。那是1988年,国内孤独症研究现状尚是“一片空白”,没有可治疗的药物、没有教育机构、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孤独症”是什么。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2

特殊教育博士Helen自1992年志愿帮助张戈,近年来每周通过视频训练张戈交流能力

“我就问医生,她以后生活可不可以自理?他说不可以。可不可以上学?不可以。可不可以工作?不可以,这孩子终身需要人照料。”张戈的母亲吴苏星说。

她记得很清楚,那个冬天得知确诊结果后,她唯一的念头是带着张戈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想的是找个离南京远点的隧洞,天黑的时候走进去,当火车开过来时,我们一家三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吴苏星回忆道。但最终这对年轻的父母还是没忍心,决定开始一段父亲赚钱养家,母亲全职陪伴的生活。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3

张戈在母亲的带领下进行击鼓练习,此外她还学会了电吹管。

1999年,15岁的张戈从特殊学校毕业,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毕业”意味着人生进入新的阶段,然而对于孤独症家庭,则意味着“福利断崖”的到来。

全国3000多家孤独症康复机构,能接收大龄孤独症的不足5%。除了家,张戈几乎无处可去,这也是大龄孤独症群体共同的困境。宝宝树数据显示89%的30岁以上孤独症人士,大部分活动时间只能在家中。

为了让张戈不至于同外界失去联系,吴苏星联系社区里的图书馆,让张戈得以成为一名义工,尽管智力不足,但超强的记忆力让张戈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至今已经快17年了。在妈妈的视频记录里,张戈看起来很喜欢这份工作,尽管由于疫情闭馆,张戈仍会前往,隔着玻璃门想念自己的工位。

尽管年岁不断增长,张戈却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同龄人所担忧的“中年危机”,她毫无反应。母亲吴苏星不免担忧:“训练她的事情,我们自己做了,但是融入社会的事情,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4

张戈在社区图书馆内分拣、整理图书。

22岁孤独症青年:临时环卫工,兼职吉他手

晨光熹微,多数人仍沉浸在梦乡,而明秋已穿戴好工作服,拿起扫帚,沿着小区的街道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5

明秋每天早晨需要六点起床,清扫小区路面。

尽管这是一份月薪1000元的临时工作,但对于一个孤独症青年来说,已是难得的机会,毕竟在此之前,母亲花姐带着明秋没少碰壁。

2019年,花姐带明秋尝试过一次辅助性就业,第一次失败了。过了几个月再去,还是失败了。后来花姐试图联系小区附近的快递点,给明秋找份工作,但依然不行。“像现在扫地这份工作,工资低一些都没关系,只要有个事情做就够了。”花姐说。

为什么要找工作?

对于花姐来说,这不仅是出于“融入社会”的需要,担心明秋与现实脱节,对父母过于依赖,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毕竟孤独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为之付出大量精力和金钱,而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庭难以维系。在中国,每月的机构康复费用普遍在3000—8000元区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拥有优质康复师资源的机构,月均费用通常在一万元以上。而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往往还需要父母一方放弃工作,全职陪同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明秋或许难以感知这种隐形的压力,但作为父母,却无时无刻在承担着。为了补贴家用,白天花姐需要带着明秋在小区工作,晚上还得做直播带货,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二十多年了,我们都还是这样,越过经济越拮据,到处都破破烂烂的。”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6

花姐和明秋的家。

“我真的好希望他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再也找不到,成为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再也不是那么特殊的一种。”花姐有些怅然地说道。

在花姐眼中,舞台上的明秋是最迷人的,背着吉他的明秋,总是带着笑容,看着台下向他挥手的妈妈,身体也会跟着旋律和歌词轻轻摆动,“就像个普通孩子一样”。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7

明秋和乐队的朋友们在一起排练。

明秋所在的“心青年”是一支由四名心智障碍青年所组成的乐队。明秋是吉他手担当,鼓手、键盘手和主唱都是和他年龄相近的男孩。他们新近出的一首歌名为《一颗流星》,每次唱到这首歌,台上的年轻人似乎就变得沉静起来,“我的心是不是早已睡着了,变得麻木了,一直孤独着,我是否就该这样了?”

歌词所讲述的是多数大龄孤独症青年所面临的“接纳”困境,而明秋和他的家庭仍挣扎其中。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8

正在观看明秋演出的花姐。

72岁奶奶和19岁孤独症孙子:用余生托起他的未来

相较于明秋找工作时的跌跌撞撞,19岁的郑森友则显得幸运多了。毕竟在全中国,成年孤独症人士的就业率不到10%。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9

工作中的森友。

森友的工作是服装公司的质检员,主要工作是把出厂的服装拆袋、质检、然后贴产品标和码标、重新装袋。工作中的情况千变万化,对于森友来说,奶奶的“辅助”是支持他坚持这个岗位的动力,72岁的奶奶徐平会陪着19岁的森友一起上班,在工作中碰到森友难以理解的问题,奶奶便会出马给以支持。

在同事们眼中,森友更像是一个“开心果”,总是笑呵呵的,喜欢逗人开心,“他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做事就是做事。”同事林阿姨说道。如徐平所说:“他遇到了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企业,能待下来是他自己的努力,但是能遇到这样好的环境,这个孩子本身有福。”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10

奶奶陪同森友一起上班,给他“打辅助”。

但即便被如此多的善意所围绕,奶奶徐平也无法完全安心,“我死了之后,孩子怎么办?”这个所有大龄孤独症家庭的终极焦虑始终困着她。

前段时间徐平在朋友圈里记录过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爷爷突发心梗,幸好森友在家,在奶奶的指导下及时把爷爷抱坐在马桶上,等到救护车来才算转危为安。这更像是一次预警,让奶奶更为急切地去教给森友自立所需的生活能力。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11

奶奶指导森友下厨做土豆红烧肉。

奶奶说,虽然自己身体还行,但年龄毕竟大了,“我也没办法估计自己究竟还能陪森友多久,我只能和时间赛跑,用余生托起森友能够在社会上自立”。

她希望森友的幸运人生,能够成为一种可被复制的范本,为那些和他相似的人带来一束光。

孤独症在中国的第40年:“星星的孩子”走向“中年危机” - 12

奶奶和森友在去上班的路上。

数据来源:

中国孤独症机构服务协会

宝宝树《中国自闭症家庭情况调研白皮书》

《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2020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

撰文| 程佳维编辑| 周维

出品| 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公益支持| 中国好公益平台 晓更基金会 融合中国 爱德基金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