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1日 15.4°C-17.4°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抗疫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同心守“沪”

2022-04-03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抗疫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同心守“沪” - 1

- 父子 -

村里战 " 疫 ",要硬核也有暖心

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某村的一处隔离点内,有一对 " 父子兵 " 正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90 后祝嘉莹在川沙新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接到封控命令后,与 60 后父亲祝革军一起挺身而出," 我们父子一起当志愿者,为村民们的安全尽点力 "。

祝革军主动请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成了这支队伍的 " 压舱石 ","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就要把身份亮出来,把防控责任担起来。" 儿子祝嘉莹则挑起疫情防控组长的重担。两人在村里发出紧急招募的信息后,一支由 5 名党员和 15 名群众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迅速集结完毕。经过集体商讨,队伍被分为 5 个小组,即数据采集组、健康保障组、秩序维护组、环境保障组、二维码登记组。

祝嘉莹所在的村不同于普通小区,居住者以老年人居多,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也有差异,这给闭环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刚开始,有个别村民不是很配合村组封控。

" 当时,有村民会偷偷向封闭圈外的人员购买物品,甚至将拉高的铁丝栅栏压低,翻出去种地。" 面对这些现象,祝嘉莹就带着志愿者们一遍遍巡逻,劝阻这些村民,请他们务必严格遵守防疫要求。

此时,雷厉风行的父亲拍板," 还是要使出硬核招数 "。于是,两人带领志愿者,把公安提供的真实事例张贴在村组各处醒目的位置上,并群发给村民组长志愿者,要求逐户告知——不遵守防疫规定,将可能触犯法律。通过一连串针对性的广而告之,祝嘉莹发现,不配合的现象彻底杜绝了。

虽然父子俩白天都在村里工作,但由于各自岗位不同,抗疫任务又比较繁忙,两人很难说上话,只能等到晚上回到家,再交流一下白天工作的心得。" 新兵 " 儿子总是请教 " 老法师 " 父亲一些工作处置方式。

为了保障核酸检测顺利开展," 父子兵 " 总会一起提前分析各种情况,做好预案。" 村里老人多,他们大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用微信通知肯定是行不通的。" 每次核酸检测前,祝嘉莹总会与村组长们一起,拿着扩音喇叭 " 巡村 ",分批叫喊村民去做核酸检测,避免人群聚集。

封闭期间,村民的生活难免受些影响,偶尔也会遇上意外。前几天,毛阿姨就焦急得向志愿者求助。原来,她家中只有两个老人,液化气用完了,电话里喊了配送师傅,但师傅表示因疫情原因,付款无法用现金。祝嘉莹不仅立即帮着垫付,还帮毛阿姨将液化气瓶送回了家。

眼下,在 " 父子兵 " 和志愿者们倾力服务保障下,这处隔离点的各项防控措施已有条不紊地运转落地,村民们正安心等待春暖花开。而父子俩也约定,疫情还在,他们不退。只要哪里有需要,他俩就继续并肩作战,为抗疫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唐玮婕)

- 全家 -

三个 " 大白 ",晚 8 点家里才亮灯

" 关于我们一家都是‘大白’这件事,还是作为医护人员的妈妈最辛苦。" ……在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金山名都小区,王可祎的微信朋友圈,从 3 月 18 日开始就从校园场景切换成了抗疫现场。有母亲身为医护人员连轴转的点滴,有父亲穿着志愿者背心送菜的日常,还有她自己一身防护服维持秩序的背影。

" 我最想做的是替母征战!" 这个出生于 2001 年的大三姑娘,说了一句很有巾帼气概的话。据她介绍,自金山区首轮核酸筛查以来,母亲就开始忙碌于不同街镇的采样点现场。每天清晨 5 点起床,6 点到医院集合,由大巴送至采样点,开始了一天近 14 小时的采样工作。

" 连续工作后,妈妈回到家吃饭时,我都明显能看到她拿筷子夹菜的手都是抖的。" 虽然心疼,但王可祎知道,这段时间,所有医护人员都奔忙于抗疫一线,如果可以,她非常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妈妈总是和我说,争取在大学就入党,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就先上,我也能做到 "。

在母亲的影响下,王可祎报名成了志愿者,3 月 17 日前往钱圩镇支援。18 日,朱泾镇开展核酸检测,王可祎回社区报到,投入到抗疫志愿服务中。" 第一天的采样现场还是有些准备不足的,很多居民都是头一次做核酸检测,对保持安全距离认知不强,加上都想早做早回去,所以间距很难保持。" 为此,王可祎与其他志愿者在自己包干的队伍前筑起了人墙。

" 我们居民区有很多‘大神’,他们还为我们制定了‘作战’计划,根据头一次的实战情况改进环节。第二次,我们根据方案推进,一下子就变得井然有序。" 除了采样点现场的秩序维护外,王可祎还是 13 号楼的领路员,居民们的配合和支持让她十分暖心,原来,这个小区都是高层,10 层楼 20 户,喇叭不够用,志愿者只能在楼下靠嗓门喊,看小王喊得辛苦,先下楼的大嗓门阿姨叔叔就会帮着她一起喊。有趣的是,那天,小区保安看队伍不长,就提前来 13 号喊楼,没想到,居民们都不 " 买账 "," 小姑娘说了,今天还是她来领我们去,我们听她指挥,等她到了再出动 "。

3 月 20 日,志愿者群里二度发起招募," 保供物资派送,急需志愿者加入!" 一声令下,王可祎的父亲,这位家里的后勤保障员,不声不响给自己报了名,还打趣地向妻女汇报:" 我待在家看你们出出进进,没有参与感,要忙一起忙。" 就这样,家里三位 " 大白 ",在疫情防控的不同现场,开始各自的忙碌。

" 今天采样现场秩序还好吧 "" 送了多少物资啊,爸爸 "" 妈妈今天是上哪个镇做采样去啦 " ……晚上 8 点后的小家,温暖的灯光再次亮起,晚餐是三份简单的挂面,还有的就是他们在防疫一线的那些 " 今天的故事 " 了。(本报通讯员 殷洁如 记者 薄小波)

- 夫妻 -

战 " 疫 " 家书,有思念更有互勉

" 家福爸爸:见字如面,已经好久没坐下来一起聊聊人生了。过年前,你说熬到过年就好了;还没过完年,你接到电话,又匆匆跑去核酸临时检测点现场,你说,等过完年回来的人都回来了,忙完这阵就好了…… "

这封战 " 疫 " 家书,是 " 家福妈妈 " ——青浦区西郊半岛社区工作者王晓洁,写给丈夫 " 家福爸爸 " ——青浦区华新镇防控办主力队员王凯的。

写下这封信时,这对抗疫 " 夫妻档 " 已有几个月未见了,彼此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那些流淌在笔尖最深的思念、来不及细说的叮咛、互相勉励战 " 疫 " 必胜的决心都凝结在信里。

" 家福爸爸 " 王凯是华新镇核酸检测样本转运车队的队长,负责采样送检、车辆调度及消毒工作," 离病毒最近,与时间赛跑 ",是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 哪里有核酸检测样本,我们就到哪里去收,每天基本上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等所有人测完核酸,样本全部送出去,才能收工,最晚的时候我们要到晚上 10 点多才能结束。" 他说。

转运工作时间紧、节奏快、任务重,转运人员到达指定核酸检测点后,需要马上开箱检查,核对采样数量,然后录入信息、封箱、送检。来不及歇息片刻,就又要驱车奔赴下一个点位。" 这个核酸检测点有人去吗?"" 哪里还没有结束核酸检测?"" 记得对车辆、转运箱消毒。" 一路上,王凯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实时联系司机,确认转运任务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搭建着一条条安全可靠的 " 传送带 ",将每一份样本安全准时送到,确保转运工作井然有序。

王凯说:" 相比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希望自己能够多做点事情帮助到大家。"

" 家福妈妈 " 王晓洁在社区的主要工作是核对核酸检测人员、落实防控措施。" 您好,请问您是小区某单元的住户吗 "" 您家里目前住着几口人 " ……对照人员信息表,她逐一联系住户,详细了解并记录居民需求;对于有时候居民不理解甚至挂断电话的情况,她就一遍遍重复拨打电话、耐心解释。

在核酸筛查期间,王晓洁还要分出 " 三头六臂 ",化身多面手,及时清点物资、联系医务人员、协调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遇到人手不够时,她就穿上防护服协助医生进行核酸采样。虽经多日劳累,但她依旧坚守岗位、未曾退缩。她说:" 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尽这个责任,主动冲在一线,为人民服务,守护一方安宁。"

因为夫妻俩平时工作忙碌,相聚的时间较少,家里的孩子只能交由年迈的母亲照顾。" 每次回家太晚,孩子都睡着了,不忍心打扰,只能静静地看一会儿。虽然每天很累很辛苦,但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希望给孩子做个榜样,相信他长大后也会理解我们的 "。

" 当我的同事纷纷赞扬你的时候,我真的很为你骄傲;当我看到现场你奔来走去忙碌的时候,你的样子真的比谁都帅。" 王晓洁一字一句写下家书,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本报记者 张天弛)

- 母子 -

扎根群众,投身一线守护家园

凌晨 4 点 30 分,金山区金山卫镇西门居委会的李勇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封控小区的抗原筛查作准备,而同在居委会工作的儿子陈海明临时接到通知,再次入驻封控小区,干起了 " 老本行 " 指挥长的工作。这对 " 母子搭档 " 已连续多日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今年 61 岁的退休干部李勇芳,是一位扎根基层 38 年的人民调解员,平日里,居民一旦遇到麻烦事,都会寻求她的帮助,有时一天要接几十通电话,是小区里很有威望的 " 明星 "。连日来,她不仅自己积极奔走在抗疫一线,有关防疫的大事小事,她都积极参与,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而她更是鼓励在居委会工作的儿子陈海明挑起重担,母子俩成了抗疫 " 最佳搭档 "。

西门居民区是金山卫镇典型的老旧小区,外来人口占比高达 60%。李勇芳对这块区域人头熟、情况了解,这给她开展防疫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3 月 26 日下午,居民区按要求开展抗原检测,当志愿者上门送检测材料时,有居民对此不解。李勇芳了解情况后马上赶到现场,让志愿者惊讶的是,她一来,居民们都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开始唠起家常。经过她的一番劝解后,居民们终于表示理解:" 见到老李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听你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3 月 14 日上午,李勇芳的儿子陈海明也接到了入驻封控小区指挥的任务。" 从我懂事时开始,母亲就带着我走街串巷,她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一直影响我。从那时起,‘扎根基层’的念头就在心里萌发了。" 陈海明说。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2015 年,他如愿以偿来到居委会工作。

" 多听、多看、多想、多问,用耐心、细致的服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他们自然就会信任你。" 每当陈海明在工作中遇到 " 难啃的硬骨头 " 时,李勇芳就时常这样教育他。

其实,不久前,陈海明刚动过背部囊肿手术,当时缝了七八针,还没来得及拆线,但他却毫不在意,毅然投入到抗疫一线。" 虽然心里不舍得,但疫情当前,他也有责任这么做,我支持他。" 妈妈李勇芳说。

在封控小区的 9 天,陈海明心里始终牢记母亲的教导,扎实做好人员排摸、志愿者招募、楼道管控、核酸检测、物资保障等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个防控环节不出差错。

" 封控期间,明明很照顾我们,定期会询问生活情况,家里缺什么,也会及时给我们送来。" 飞虹南村村民何群花叫着陈海明的小名称赞道。

如今,陈海明再次进入新的封控小区,李勇芳也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这对 " 母子搭档 " 以扎根群众的优良工作作风,守护着家园。(本报记者 薄小波 通讯员 周倩)

作者:唐玮婕 薄小波 张天弛 殷洁如 周倩

编辑:施薇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