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4日 20.0°C-23.0°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2022-04-07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高速网络普及下的生活方式的颠覆。

据2019年国家未成年人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所发布的数据可知,中国的未成年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7亿,城镇孩子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9%,农村孩子达到90.3%。

从以上数据便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已经彻底融入了千家万户当中,并且成为了未成年的玩伴。

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机的普及,当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不断下降之时,它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恶劣的影响?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研究显示,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10年之后,差别明显。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1

大脑发育

美国的卫生研究院便针对电子产品给儿童大脑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重度使用智能型电子设备或沉迷电子游戏的孩子果然和不经常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存在不同,具体的差异体现在大脑的纹路上。

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7个小时的孩子,其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风险。

大脑皮层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大脑灰质,该区域包含着大量的神经突触,这些神经突触越是敏感,大脑的主动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建立和强化神经连接的过程,这个行为会让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越来越大,厚度也会逐渐增加。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2

然而目前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大多接受的是碎片化的信息,例如游戏和短视频等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以上行为都会致使大脑越来越懒惰,只愿意被动接受信息,而不会主动学习。

大脑研究的脑科学中指出,人类大脑的三个发育高峰期基本集中在12岁至18岁的年龄阶段,在这个关键期内,越是主动学习,大脑神经连接得也就越多,大脑皮层密度增大,结构也愈发复杂。

它就像是良性循环,大脑结构复杂,孩子的表现力更出色,学习能力也更强。而这也正是人们把表现优异的孩子称作聪明人的本质原因,实际上这类孩子只是擅长于塑造大脑而已。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3

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把经常玩手机和很少玩手机的孩子放在一块进行比对,即便他们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可经过了10年的发展,其大脑的发育状况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棉花糖效应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中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二元处理机制(Binary processing mechanism),它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深度思考,也就是需要大脑进行分析处理的复杂性的思维活动,而另一种是直觉判断,它完全依靠本能。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由于认知吝啬现象的存在,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觉来判断一件事,而不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做出决策。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4

熟知互联网传播模式的人都很清楚,网络会让人简化思考,例如微博中经常爆发的争论和骂战,大多数情况都是因观点的正反双方给对方贴上了刻板的标签。

如果用标签来代替思考,矛盾自然无法避免。

那些高频率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已经习惯了通过直觉去判断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推论能力显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思考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经常使用互联网娱乐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注意能力,还是在反应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上都不及不常玩手机的孩子。

玩工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5

1977年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它指的是媒体免费给观众提供有趣的内容,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借此把产品打包卖给广告商,以此来获得丰厚的利润。正如目前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便是资本利用生产娱乐的方式,从普通人的身上获利。

尽管目前的未成年人并不具备赚钱和消费的能力,可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热衷于游戏充值或是为主播打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成为了玩工。

父母的学历与儿童玩手机的频率。高学历的父母更清楚大众传媒的劣势所在,所以他们允许儿童玩手机的时间格外少。

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超1.7亿| 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差距在哪 - 6

而低学历的父母尽管知道玩手机不好,可他们本身缺乏学习阅读的好习惯,下班回家就开始玩手机,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就养成了相同的习惯。

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一起谈谈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