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6日 12.5°C-18.5°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2022-04-1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婚姻制度是否会走向消亡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婚姻制度正在一步步式微,走上了下坡路。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较大,达到结婚年龄的人口也比较多,所以每年的结婚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婚的人多,离婚的人也多,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口不愿意在适婚的年龄结婚,反而会逐渐推迟结婚的年龄,甚至不愿意结婚。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着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吗?

其实不婚主义不仅仅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抵抗,更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内心之选。

在当今时代,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按照传统的社会发展规律那样,到了年纪就结婚生孩子,而是成为了一名不婚主义者,在往后的人生中都专注于自我。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 1

这是切实存在的现象,并且随着年轻人的成长,风气将愈发盛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想结婚了呢?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婚姻对女性的影响。

由于婚姻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漫长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存在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也就是人们最常说的那句话,到了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爱与性的结合,更与生产的资料分配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在人类进化的原始环节中,人与人的结合往往充满着随机性,那个时候社会秩序还没有正式形成与完善,再加上女性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育能力,所以她们的权利至高无上,无论想和哪一个男性发生关系,她们都有着充足的权利。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 2

等到部落和国家等社会组织诞生以后,婚姻就变成了政治的筹码,无论是部族的通婚还是统治者之间的联姻,这些婚姻都是为达成政治目的而存在的。

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婚姻更像是劳动的分工组合,男耕女织便采用了这样的模式。而现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则把婚姻看成归宿,唯有结婚生子,养育后代才是正常的人生之路。

婚姻的起源与财产有关,他从父系社会演变而来,在父系社会的统治下女性并不是以人的身份而存在的,而是被当成了可以交换的财产。

等到农耕文明出现以后,妻子又成为了丈夫合法的私有财产。

现代女性之所以想成为不婚主义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社会依旧对女性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歧视的情况。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 3

女性一旦结了婚,她就必须要在婚姻中付出自己的所有,不光要做家务,照顾孩子,还有成为人们心中的好妈妈和好妻子。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文化的教育之后,大家便拥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经济上不需要靠男人就能生存,精神上也可以实现自我富足,在此情况下,一个人生活显然比进入一段婚姻更加明智。

城市化。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悬殊,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消费水平方面还是生活的理念上,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人都有着许多的观念差异。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 4

由于小城市较为闭塞,经济也不够发达,所以这里更强调人情世故和人际关系。而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很多,人口密集,年轻人的压力也很重,所以大家往往不会太关注别人的生活,而是只在意自己的一方天地。

当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打拼的时候,就算你表现的标新立异一些,别人也不会投来太多的关注。

结婚的成本很高,无论是房子,车还是存款,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彩礼和嫁妆的问题,两个家庭会争执不休,甚至闹到年轻人分手,婆媳矛盾和生育的成本过高也会让人产生恐慌恐惧的心情。

尤其是近年来新闻上屡次出现的家暴事件和杀妻案,更是让女性对婚姻充满了恐惧。

为什么现在的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代表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 - 5

心理需求。目前的试适婚年龄人群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和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不同,遇到恋爱和婚姻上的事很少选择妥协。

再加上消费主义的盛行,每个人都希望活在当下,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所以结婚对于他们而言显然为时过早。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