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7日 20.3°C-23.1°C
澳元 : 人民币=4.8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2022-04-1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朋友圈是人们分享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由于发朋友圈的方式十分便捷,所以大家常常通过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近况。

当朋友看到了你的照片或是文字以后,他们就能对你的目前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说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朋友圈的诞生不光让人们增加了表达欲,同时还把欲望和人性无限的放大。

一个简单的评论或是一个朴素的点赞,对于发动态的人而言,这都代表了肯定的态度,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呢?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 1

第1个方法是创作出一些比较符合大众期待并且有趣的话题,这样的话题通常比较精彩,也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讨论度上来了,热度自然就提升了。

第二个方法则是哗众取宠,故意做一些博人眼球的怪异举动,以此来获得大家的讥讽和谩骂,也就是所谓的黑红。

朋友圈里的类似举动也有很多,特别是在亲人去世时还要发朋友圈的人,他们的心理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站在大部分人的角度来看,亲人的去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有的人以泪洗面,有的人痛哭流涕,然而在悲痛之外,还有一类人经常用朋友圈来“寄托哀思”。

为什么有些人连亲人去世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 2

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对逝去的人并不尊重,既然他都已经离开了,那就应该让他安静地走,而不是用这样的方式再度引来大众的关注。

安静严肃的为逝者处理后事是生者对逝者的尊重,若是用这种事来制造噱头,无疑会让人嗤之以鼻。

变相引起关注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把自己的日常琐碎分享在公众平台上都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关注,无论你是否承认,能够赢得他人尊重和认可是喜欢分享日常的人内心的渴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们希望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本能反应。而把亲人去世这种事都发在朋友圈里的人更是无比在意他人的目光。

这类人压根不把亲人去世当成大事,在他们看来,亲人的离去就像是吃一顿美食,拍几张风景照那样平常,所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发在朋友圈里。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 3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做出这种事的人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尚未发展健全,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处于片面和局限的阶段,所以当他们做出这件事的时候未必能意识到其背后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更意识不到这会让周围人产生怎样的想法。

把沉重的事情发到朋友圈里,他所能获得的便是周围人的宽容与理解,可是在朋友圈里寻求理解的人大多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是沉默的,他们并不会随意的宣泄出自己的痛苦,更不会用自己的痛苦来换取他人的尊重。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发亲人去世动态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关注就是认可,更是对他们莫大的肯定,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取得他想要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 4

追求周围人的认可几乎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大部分的人采用的方式都较为合理,而这类人的举动却格外的极端,当一个人的行为变得愚蠢之时,他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了。

逼自己接纳现实

还有一类人把亲人去世的消息发在朋友圈里又不是为了博眼球,他们只是想让自己更快地清醒过来。

亲人去世的一瞬间大家未必能反应过来,直到你回到空荡荡的家里,看见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才会猛然间心痛不已。

消化一件事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些在亲人去世时不曾流眼泪的人未必冷漠,只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潜意识里压根没承认过亲人的离开。

直到真正的反应过来之后,大家才发现亲人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或许在那一刻他会发一条朋友圈以表示自己对事件的接纳。

为什么有些人亲人去世了也要发朋友圈?一般是这2种心理 - 5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这条动态就不仅仅是简单地分享了,它更像是全新的开始。

无论是哪种情况,把亲人去世的消息分享在朋友圈里的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对已逝之人的不尊重,只不过人的个性各有不同,如果仅仅是为了怀念,那就不要过度的苛刻了。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