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19.3°C-21.9°C
澳元 : 人民币=4.7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2022-06-15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群体是由个体组合而成,而社会又是由群体组合而成的,众所周知,在社会当中,个体和个体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尽管彼此间有着如此多的不同点,可为什么大家还是能和平地待在同一个屋檐下呢?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社会科学大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卡尔马克思指出,在不同领域中的资源不同占比致使阶级的诞生,阶级斗争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另一位社会学专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组织行政的专门化和对个人意识的控制会造成整体大于个体的情况。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1

艾米尔涂尔干的意见极富创新性,他联想到了社会的有序和分工,正是由于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所以大家才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整个社会也在此基础上变得井然有序。

关于社会分工的讨论,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显示出了相应的模样,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男耕女织,男人负责耕田,女人负责织布,男主外女主内,这都是社会分工思想的重要表现。

虽说社会分工的存在让整个社会更加集约化,各个行业的资源分配也更有效率,运转的更快,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既有的分工模式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2

1亿剩女难道是假的?

2022年3月,两会于北京召开,会议上就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妇女和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她们都与同一件事有关,那就是婚姻。

妇女是婚姻的主体之一,儿童则是婚姻的产物,所以换句话来说,关注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当今婚姻问题的关注。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相关数据,根据中国历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始,中国适龄青年的结婚率就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势态,2013年全国的结婚率仅达到9.9%,到了2018年甚至下降至7.2%。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3

第2个数据则是中国的男女人口比例,经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南京人口总数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07,这也就意味着在全中国范围内,中国男性的数量比女性足足多出了3000多万。

中国适龄单身青年人口已突破2.4亿,其中女性单身人口突破1亿,没人要的背后是传统分工的没落。

真实的原因

为什么大量女性都不结婚了?难道真的是因为她们没有人要,所以才不得已变成剩女吗?情况怕是远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4

就以数据显示的事实为例,中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即便所有人都有结婚的意愿,可还是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对象。除此之外,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许多变革,由于女性觉醒了自我意识,相比于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大家更向往追求个人理想,实现内心的抱负,综合多个原因,许多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打算结婚,甚至有一辈子独身的计划。

部分地区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也会影响人们的结婚意愿,女性已经意识到了结婚的后果只会是受到压迫,大家自然不愿意往火坑里跳。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5

不妨把人口相关统计数据的时段拉长,用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此时我们会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并且当时的状况更加严峻。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失衡的态势似乎有些好转,但由于部分人仍坚持着守旧的观念,许多家庭即便生了女孩,也不愿意在人口普查中报告出来。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男女比例状况并不准确,女性人数往往是缩了水的。若想探究本质原因,大家可以从人类学家许烺光先生的著作中找答案。

他表示,中国传统家庭的主轴是父子关系,传统的家父长制度和财产继承规则的存在使得人们相当顺从家长,也就是家里年纪最大的男性,可与此同时,大家又觊觎家长的位置。

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的背后,并非没人要,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 6

父系社会的延续和对女性的歧视才是致使男女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

职场中的习以为常。

当代社会已习惯了将女生往家庭中驱赶,即便女生有着事业心和野心,可大部分人仍期待着她们做一个贤妻良母。

女性在职场中受到歧视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都默认女性在职场上就是不如男性,种种观念的存在令女性的困境越来越明显,所以剩女是假,性别分工的不合理才是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