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4.6°C-16.6°C
澳元 : 人民币=4.7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2022-06-29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年来,人口危机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议话题,伴随着新增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降,以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整个社会都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养老问题充满了担忧。

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国家出台了二胎和三胎等政策,只可惜接连不断的政策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因为人们的生育意愿仍旧很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相比于2019年,全国人口的新生人数仅有204万人,这是自1962年以来的60年间最低的出生人数记录。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1

从某种角度来看,爆发人类危机无疑会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前进,同时还有可能引发文明的后退。

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各个领域,其运行所要依靠的都是劳动力,假如生育率始终提不上去,年轻劳动力便会出现极度匮乏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社会的活力将被削弱至极点。

如今的90后群体正是适婚适育的年轻一代,按理说90后对于结婚生子的意愿应该是很高的,可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愿意步入婚姻或是生一个孩子。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2

一部分贯彻着独身主义或是不婚主义,还有些人早早的结了婚,却因不懂经营婚姻或是不愿妥协,最终走上离婚这一步。总而言之,相比于过去的70后80后,90后在婚姻问题上显然比父辈更加任性,且更为随心所欲。

人口危机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因素,即婚育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令年轻人无力承担。

第2个是90后长期以来所接收到的教育使得个体更为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他们不想像父辈那样一辈子为了儿女而打拼,也不愿意为生儿育女做出太多的牺牲,在此情况下,不婚不育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3

关于外部的原因,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城市化效应,让人口流动变成了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都选择扎根于城市,不过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大,房价和教育成本更是高到离谱,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孩子的未来发展,结婚生孩子显然不够划算。

其次是工作太过于忙碌,现如今很多人都过着996或是007的生活,平时光是工作就已经忙到昏天黑地了,哪里还有时间谈恋爱或是结婚呢?

内部原因就更为复杂了,并且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不同的。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4

90后这一代人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个体占据了家庭中绝大部分的生存资源,所以这代人从小就过上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遇到问题也会着重考虑自己的感受。

结婚生子就意味着牺牲掉个人的部分利益,这对于90后而言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对此有人提出,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其人口危机的背后其实是被捧杀的90后。

这个结论虽然不全面,也并非完全没道理,毕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生活状态。

从大饥荒时代走过来的那一代人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他们只要有份工作,能吃饱饭,就已经很满意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要被迫节衣缩食,那他一定会觉得人生已行走至绝境。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5

90后就是这样的一代人,由于大家在小的时候被给予了最为优质的物质待遇,精神上也被鼓励着追寻内在的声音,所以最初形成的内部思维逻辑既不会牺牲自己,也不会过度的迎合社会,90后不会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因为大家都更重视个人的幸福。

根据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不愿意牺牲个人舒适的90后为什么会被称为被捧杀的一代了。

可是反过来想想,这种做法真的错了吗?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贸然进入婚姻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承担了太多难以想象的风险。

中国净增人口数创60年新低,“人口危机”的背后是被捧杀的90后? - 6

如果独生子女找的另一半同样是独生子女,那他们将要抚养2~3个孩子,以及赡养4位老人。

在现代社会中,若是海誓山盟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任何一段婚姻都有可能落得离婚的结局,从这个角度来看,90后的选择也是出于无奈,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不知道大家对这件事有着怎样的看法呢,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探讨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