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8日 16.7°C-19.1°C
澳元 : 人民币=4.7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流苏“的古典文化意蕴:苒苒青流苏,赠予卿卿且如晤

2022-08-18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范漕季克云坡》:“凤州杨柳足佳思,苒苒百尺青流苏。”

流苏,仅是凭其字音,就能给人们带来美好而又温馨的感觉。对于流苏,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现今的服饰、首饰及家居装饰皆有它的影子,看似不起眼,却无处不在。出人意表的是,这样一枚小巧的流苏,早已传承千百年,且有着独特的古典意蕴与艺术美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在许多影视剧中,流苏有着不显眼却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是因流苏多是作为玉佩的装饰或者佩剑之饰出现,极少会有人关注。在网络热剧《陈情令》中,流苏的运用十分巧妙,从各世家表明身份的不同流苏配饰,到魏无羡为金陵挑选流苏作为礼物,皆看出流苏具有深刻的古典蕴意。

传承千年的装饰艺术—"流苏"

何谓流苏?流苏,古代称之为穗、旒、缨,多是用五彩羽毛或者彩色丝线制作而成的饰品,整体造型为下垂的穗状,给人以飘逸悬垂的美感,常常被用于装饰马车、楼台、帷幔、锦旗,以及冠服之饰,亦有女子的头饰。目前,关于流苏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是《后汉书•與服制》中描述天子仪仗中的大行车"金龙首衔璧,垂五采,析羽流苏前后,云气画帷裳",以及皇室成员太子及驸马的车驾"左右赤珥流苏,飞鸟节,赤膺兼。"这是关于汉代以流苏作为车马装饰的记载。

此外,关于流苏的起源还需要追溯至古代重要的一种发饰—步摇。流苏常作为其他装饰物的配饰,其最初形态便是步摇的悬垂穗状物,后来逐渐应用于其他装饰物,亦形成具有特色的装饰品。《中华古今注》中明确记述:"殷后服盘龙步摇。"可见,步摇最早应该形成于商周时期,流苏出现的时间与之大体相同。流苏作为造型优美的装饰物,一直为各代历朝所传承,并不断发展。

汉代步摇中"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雀九华",其中所说的"白珠"便是珠串式样的流苏。至唐宋明清之时,流苏之垂珠有金、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水晶等材质。玉石珠宝类的流苏一直是先秦至明清以来重要的女子发饰之一,而五彩丝线制成的流苏在古代车马、帷帐、锦旗之上用得最多,亦常与琴瑟萧笛、珠玉宝石之佩结合使用,甚至在满清服饰中也被用作艺术装饰。

古代"流苏"丰富多变的艺术形制

流苏之美,主要来源于其随着车马走动,或是人的步伐,或是帏幔锦旗之风动,而有飘逸柔顺之感。而为这份飘逸之美增彩的是流苏的材质与形制。以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流苏,有不同的穗状,包括同心穗、交织穗、斜编穗、双结穗等样式,富于变化而线条优美。

与五彩丝线制成的流苏相比,用金累丝以及珍珠宝石等织串而成的流苏,更加华贵精致。诸如,明代皇后的凤冠上常佩有下垂珠结的流苏,以金丝珠宝制成,从耳鬓垂至双肩,流动幅度大,装饰效果更加显著。

"流苏"的独特古典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中,流苏亦有不可忽视的礼仪象征作用,不同形制的流苏,往往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以及财富。最高等级的流苏,当属古代帝王冕冠的前后悬垂的冕旒,以彩线穿织珠玉而成,前后各十二旒,一旒十二珠。王侯将相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冕旒的数量和材质就是区分尊卑贵贱的重要标识。后宫女子,诸如太后、皇后、太子妃,以及不同品阶的诰命夫人,所佩戴的步摇,其流苏的形制也要与身份地位相匹配。而仪仗队伍中车马上的流苏,亦是如此,须与身份地位相匹配。诸如汉代天子车马前后可用"五彩""析羽"流苏,驸马及皇太子的则是"左右赤珥流苏"。

相比于流苏在礼仪制度中的显贵之感,流苏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又有着别样的意蕴。流苏是古代室内,特别是帏帐和配饰之上,或是出于帏幔的缱绻之感,或是玉石佩剑的独特含义,或是流苏所具有的苒苒之状,它总能给人以温柔缱绻,情思缭绕的感觉。正因如此,在古代文人笔下,流苏是绵绵愁绪的寄托,亦是难舍难离的挂思,更是回忆中难以忘却的缱绻之情。无论是"炉烟微度流苏帐",还是"香灯半卷流苏帐",总给人以缠缠绵绵之意味,宛如流苏之飘逸无绝。这大概也是,古人常以流苏,或者佩有流苏的饰件作为定情信物的原因之一罢。

"流苏"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流苏,已经不仅仅是古代的装饰品,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生活装饰以及艺术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苏中的礼制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审美艺术价值从未消逝,甚至在人们的创造中愈加丰富多彩。现今的服饰与首饰设计中,流苏已经被运用得十分巧妙,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

流苏虽形制小巧,常被人当作"配角"却自有其历史传承于与文化蕴意。从古代皇家仪仗的车马装饰,到礼制中的服饰等级象征,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帏幔装饰以及女子的发饰,流苏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给人们带来富有节奏韵律与飘逸之感的美感,亦牵动人们心中的绵绵情思。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中华古今注》

《唐诗宋词》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