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2.6°C-14.3°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2017-05-21 来源: 张德芬空间 评论0条

本期主播 | 阮洋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的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


你是否曾有过那样的经验,轻轻握着孩子柔软得好像没有骨骼的小手,你的心一阵软软的酸酸的,甚至还有点怯怯的,Ta这么弱这么小,我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陪Ta长大呢?


那种一种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对生命的敬畏,那是一种因珍视而不得不自然产生的小心谨慎。

 

这个小生命啊,Ta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嫩芽。而你就像它的园丁,呵护着它的娇弱,又渴盼着它能长得茁壮。可你又有点慌乱,我要一直守着它吗?除了照料这株小树苗,我还能不能做别的事情了呢?

 

那么,我们就一起翻开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进入那个妈妈与孩子间的美好的慢生活的世界,去把握那在女性与妈妈间跳动的角色的脉搏吧。


事业还是家庭,就像跷跷板?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1


龙应台说,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她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似乎是普遍存在于当代女性的困惑。


Mara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妈妈,几个月以前她才修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上。她找到我说,我真的很困惑,有时候,我早上出门,看着孩子痛哭流涕,就恨不得立马掉头回去,把他抱在怀里。

 

可是稍微冷静一下,又会觉得不能这么冲动。这份工作这个职位也是我努力了很多年的结果,现在我更应该珍惜这一切,好好做事,继续提升。但是你能了解吗?那种撕扯的感觉,真的很痛苦。

 

是的,我能了解那份不易,这是整个社会的职场女性可能都要面对的难题。


连龙应台也忍不住要问——为什么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照顾家庭?而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太、抛弃母职?

 

那么,我们就这样一直踩着跷跷板艰难地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吗?显然这是很累的。而如何去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


所以,哪怕是做了妈妈,我们也不可能像变形金刚一样要求自己随时随地能够适应,永远都能做到最好的平衡。


这不现实。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2


在说了那么多女人的不容易之后,我们来看看孩子之于父母,是不是就真的只是需要被照料的对象呢?事实真的也并非如此。

 

孩子这个崭新的小生命,就像个上天送给我们的使者。可以说,每个孩子也都是父母的老师,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是带给父母的新机会。因此,龙应台说,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苍穹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惊天的创世纪。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走向心智的成熟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自然也会变得更加珍贵和有趣。


而这个过程中带给我们人生的积淀,对于我们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来说,同样可能是有着莫大益处的。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3


首先,面对孩子,最容易挑起我们那些未完成的幼年与童年回忆。


所有我们以为早已结痂甚至不存在的伤疤,都很自然的打开了。我们可能会因此怕孩子太脆弱遭遇不幸,也可能想给孩子更多,还有可能对孩子烦躁而没有耐心......无论什么情况,都是我们走向自己的机会。那些我们以为在弥补孩子的,更多可能只是在弥补自己;而那些我们陪伴孩子迈过的坎儿,又何尝不是我们在重新走过呢?

 

所以,常常正是孩子推动着父母走向了自我成长与治愈的道路。


就像Mara,因为孩子与工作不知道如何平衡的焦虑而来,却真实的走向了越来越敞开的自己。再好好看看身边这个小小的人儿吧,我们还不应该感谢Ta吗?

 

其次,我们在培养孩子,孩子也在培养我们。


电影《清秀佳人》中,马修原本是个害羞的农夫,他一辈子都拒绝主动跟人交往,没有过婚姻也没有孩子。


然而,当小安妮来到绿山墙之后,马修却被这个纯真快乐的孩子所感染,整个人也越来越容易露出笑容了。圣诞节前夕,他甚至生平第一次主动找到了邻居蕾切尔,请她为安妮做想要一条泡泡袖裙子。这是老人给孩子的一个惊喜。


孩子收到礼物,自然很开心。然而,对马修来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突破呢?他不再是那个孤僻的老人了啊。

 

这就是孩子带给我们的礼物。


  • 因为爱,我们愿意为孩子去突破,做到那些以前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 因为爱,我们愿意为孩子去改变,挑战那些以前我们认为的不可能。


这个过程,我们走向了成熟。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4


再者,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经由他们,我们也在体味更广阔的人生。


就像龙应台在陪伴孩子玩耍中领悟到: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现在,母亲的手背是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领悟,对命运的感触,只有经验过才能体会。

 

所以,走出事业与家庭二元对立的视角,成为母亲,又何尝不是我们作为女人所得到的奖赏呢?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有着我们不得不承受的负担,但也有甜蜜和收获呀。

 

放轻松,走下跷跷板,让生命更有效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5


那么,看到孩子所带给我们的,面对事业和家庭的问题,就更能够有充分的解决途径啦。

 

01. 我们承认这个“甜蜜的负担”的存在。


我们也看到,女性在社会价值层面的自我实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多的自我调整。因而,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的事业之路要远比男性更艰辛,也可能要承受更多。所以,我们承认自己不可能完全兼顾一切。


作为一个女性,哪里只是踩着跷跷板呢,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穿着高跟鞋努力地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这真的太累了,谁也无法长期忍受。所以承认,才可能有突破。

 

承认这一点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跟伴侣分享陪伴孩子成长的喜悦,带动伴侣一起加入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行列中来


不止如此,我们还可以在需要伴侣的时候求助,而不是做个“超人妈妈”。这对整个家庭的黏合程度包括夫妻情感来说,可能反而是更好的。


02. 我们可以认识到,承认不能完全兼顾并不代表着放弃。


重点在于我们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同理了自己的辛苦与不易,也尊重自己渴望做好母亲,也同时渴望自我实现的愿望。

 

就像Facebook掌舵人桑德伯格在采访中说:“我从没说过自己能每时每刻都保持平和的心态,或是完全集中注意力,我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但每次我都会先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完人,之后再确定在家里和在公司时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于是心情就会好很多,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很可能还是个好母亲。”

 

这是一个很好的对自己的同理,也可以带给每一位成为母亲的女性以借鉴。爱自己不是空话,而恰恰在这些最真实的给自己的同理与认可里。


当我们不再以完美标准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反而走出了“事业还是家庭”的二元对立,而多了更多的创造的可能。

 

有一种成熟,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 - 6


03. 在不同阶段或时段选择不同的重心,然后真正有效投入地去经验它。


龙应台说,蒲公英年年开,而孩子的幼小只有一次。


所以,龙应台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守在他们身边,而孩子稍大后才回归台湾出任文化局长。雪莉.桑德伯格则坚持,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始终能够在五点半下班回家陪伴孩子。

 

哪种方式更好呢?其实没有一定。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关键点——有效。


有效的陪伴,胜过于时间的长短。有效的工作,也胜过于无聊地空耗。

 

所以,与其做一个整天呆在孩子身边,却总是心神恍惚,不是担心着不工作的种种问题,就是玩手机刷朋友圈的妈妈,还不如给孩子的时间,就是实实在在地陪伴他。

 

反过来对待工作也是一样。工作的时候就全情地投入,你知道这时候再想宝宝也不能真的带给宝宝安慰,患得患失并不能真的创造完美,反而不断地制造着问题。


所以,不如好好地去做好当下的事情,然后,下班后也可以更安心地陪伴孩子。这才是更优化的选择。

 

当然这做起来依然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在回归到更加理性可行的道路上。


我们越能够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有效地陪伴也有效地工作,而我们的孩子也越能感受到这种专注的力量。这点龙应台的描述尤为精妙,她说,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所以,工作上雷厉风行的龙应台面对孩子的时候可以温柔似水地轻轻地说,孩子,你慢慢来,我愿意用一生等你,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我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慢慢来,是啊,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慢慢来呢,慢慢地陪着孩子长大,也慢慢地陪伴自己的成熟,就像一朵花一粒果一棵树,一天比一天更安然宁静,也更柔软自在。


慢慢来......


···


作者 |  慕棉
美国催眠协会&美国加州催眠学院认证催眠师,国际医学最高认证中心认证EFT情绪释放技术治疗师。从事各类心理心灵整合治疗工作,微信公众平台:慕棉

插图 | 日剧《Mother》、日剧《女人》

主播 |  阮洋,电视台主持人。心存善念,感恩拥有,活在当下。 


今日互动


当我们提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教养孩子。但其实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培养我们。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的:你从孩子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又是在哪一刻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欢迎在评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