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5.3°C-11.6°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2022-01-14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1

全历史专访

专家访谈、深度阅读、纵深历史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

钱锁桥 主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

本期采访老师:

钱锁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专治中西文学文化研究,编著中、英文作品多部,包括《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等。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为了致敬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风格,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谈宏大严肃的历史与文学,先向您求证一桩趣事。传闻,与妻子廖翠凤结婚之后,林语堂烧掉了结婚证,以示情比金坚,此事是真的吗?两人虽皆出自基督教家庭,但性格和家族实力迥异,廖翠凤在林语堂生命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钱锁桥:那时候有结婚证吗?我不知道。我看到的资料绝对没这种事。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写了一些林语堂家事,照理说自家人写自家事应该都是可信的,但也未必。

林语堂和廖翠凤实际上蛮般配的。林语堂去美国留学前廖翠凤结婚,两人一起上了赴美的邮轮,一辈子恩爱有加,婚姻美满幸福。林语堂是圣约翰的高材生,廖翠凤是圣玛丽女中培养出来的现代女子,两人的结合看不出有谁迁就谁的问题。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4

林语堂和廖翠凤

现代中国众多作家如胡适、鲁迅、郁达夫等个人生活都很复杂,生命中都不止一个女人。林语堂则很特殊,就一个女人相伴一辈子,还有三个女儿,在美国也是以这种“林语堂一家”出场。

廖翠凤可不简单,她是位现代女子,虔诚的基督徒,会说会写英文,抗战时也出来担任过妇女救援会之类的公职,但她一辈子主要就是相夫教子:教三个女儿都很有成就,而“相夫”就更不简单了,她是林语堂著述的第一个阅读者和批评者,在和赛珍珠/华尔希的合作出现摩擦时,她往往第一个出来打圆场,用英文书信和他们沟通。林语堂一辈子四海为家,精神上有李香君的肖像画作伴,生活上有廖翠凤相随,不亦乐乎?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林语堂先生在民国文坛独树一帜,相较于鲁迅、胡适反传统,他更希望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阐释。在当年,他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

钱锁桥:“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阐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使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的激进主义要在“全盘反传统”的过程中对传统进行清零,再在清空的基础上代之以一套全新的价值话语体系,这完全是一种伪命题。

文化不可能这样运作。传统文化只有如何进行现代转型的问题,不是这样转型,就是那样转型。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步入激进主义的歧途,林语堂作了一辈子的努力,具体可以参考拙著《林语堂传》。

我这里只强调一点: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相对温和态度,有时要从夫子所谓“知之不可为而为之”的角度去理解。现在仍有许多有血气的青年更喜欢鲁迅对传统对国民性的批判,把许多现今的丑相归咎于传统的毒(往往是因为不能对当下的丑相直说)。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6

鲁迅

林语堂何尝不知国民性之顽固僵化处,比如1949年看到中国的巨变,他当时正在翻译老向(王向辰)的《全家村》(林语堂译为《全寡妇》),他在信中讲到,他完全理解小说中写的村民的那种一蜂窝跟风品性,中国人要有个性,谈何容易。但是对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批判无济于事,二十世纪激进主义在世界上来势凶猛,把一切都反掉了,拿什么来应对激进主义?

林语堂的态度是:拿孔子、拿老子、拿耶稣,拿东西文明的精髓来抵抗这种激进主义。不然,只有看着这种激进主义大行其道,要么以阶级的名义,要么改头换面以殖民、种族或性别的名义。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提及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创作,读者总能情不自禁想起“幽默”一词。他翻译“幽默”,又倡导幽默文学,在那个年代可谓一股清流。不过,幽默文学在当年因何未能开花结果?哪些当代作家身上还有幽默文学的痕迹?

钱锁桥:如果你浏览一下英文的《中国留学生月刊》(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你会发现“幽默”实际上在该刊早有讨论,第一批留美学生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一比较中西文化,便会发现“幽默”这种特殊的存在。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8

林语堂则是回来后把它发扬光大了。虽然“幽默”是西方文化常见的艺术,林语堂则说,也不能说中国文化就没有,看你怎么“翻译”了,如果没有,那就更应该在现代转型中“译介”呈现出来。不能说幽默“未能开花结果”,“幽默”已经是一个现代汉语常用词,一般人用“幽默”一词,谁也不会想到这是林语堂首先创造的新词。所以,这一“译介”是很成功的,可以说已经在现代中国文化中扎根。

林语堂是要用“幽默”来抵抗二十世纪的激进主义,这一点可以说没有完全成功。那是因为激进主义在世界范围来势汹涌,到中国后又和帝王术相结合。但只要幽默在,总会有人指出皇帝的新衣。

当代作家我读的不多,当然有作家很有“幽默”感,比如查建英、苏炜、李承鹏等。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旅居美国是林语堂先生创作和人生的重要阶段。活跃在中国文坛十多年后,他为何决定远赴美国?为何又断断续续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年之久?

钱锁桥:这个在拙著《林语堂传》中已经有详细交代。当时林语堂确实只是想到美国呆一、两年,没想到战争真的来了,林语堂一直是主战派,认为自己有道义上的责任回到祖国前线参战,但当时林语堂已是国际知名作家,蒋介石宋美龄下了一步好棋,赶紧把林语堂送回美国,以“民间人士”为中国的抗战发声。

结果抗战胜利了,国却“丢”了,变成了无国可归者。后来柳暗花明,南洋有人邀请办学,林语堂兴冲冲带全家赴任,结果惨败而归。五六十年代不是林语堂生涯的辉煌期,但相比留在国内的文人作家,林语堂搀着廖翠凤的手在欧洲菜市场买菜,发现老夫老妻的感情日久弥坚。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让林语堂先生在西方名气大振。这两本书为何能够赢得西方读者的喜爱?它们在中国又收获了怎样的评价?

钱锁桥:起码有两点吧。

第一,是书的内容。林语堂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学校,西式教育,用英文上课。但同时林语堂在大学期间就重视中国文化的问题,用英文撰写研究阐释中国文化的文章。林语堂写的中国文化不是如何取得西人喜欢的问题,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一开始就带有西学的视野。所以西方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11

上海圣约翰大学

第二,这有关他的文体。林语堂曾说“一切都从小评论开始。”他开创的“小评论”谈话文体很关键。《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作者之一宋桥那篇文章很有见地,他说林语堂的跨文化交流重在交流,通过谈话聊天进行交流,这首先要使谈话能够进行下去,你预设很多目标、还要小心哪些是对哪些是错,这些都是谈话聊天的障碍。一定要敞开胸怀,把谈话的对象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外人”。

因为是英文著述,两本书在当时国内的影响有限。但我们现在要明白,民国时期大部分精英阶层都懂英语留过洋,所以也有相当、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关对《吾国吾民》的反响我在拙著已有交代。《生活的艺术》一出版,《西风》杂志几乎同时就连载该书的中文译文。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除了几部重要的原创著作,林语堂先生还将大量中国典籍翻译成了英文。他选择的典籍,有哪些特点?是为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哪些特质吗?

钱锁桥:林语堂自己说过:我没什么原创的东西,我写的都是前人说过的东西。这可不是自谦,要知道,孔夫子也是述而不作。可以说林语堂就是一个翻译家,在他原创著述中都有翻译,在他的翻译作品中都有原创。

如果把“西方读者”当成“外人”,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莫名的拥有感、权威感,然后去想象如何在“我的”中国文化中去选一些容易被外人理解的东西推销出去,这样,你还指望能“服远人”?

在林语堂的跨文化实践中,从来没有这种自我\他者的严格区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从圣约翰大学开始,到三十年代上海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在美国畅销的《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等大部头著述的大部分主要观点和思想,在上海时期创作的“小评论”散文中都有论述。林语堂对中国典籍的选择着重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特别注重挑选中国文化中适用于现代转型的要素,比如晚明性灵文学等。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林语堂先生早年声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回首一生又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他如何看待东西文化的异同?

钱锁桥:现在西方学界崇尚后现代主义,一讲到文化就强调文化差异,强调少数族裔、他者文化的差异,要你尊重这种差异。实际上呢,中国文化历史受到尊重了吗?

如果中国文化预先被他者化,这种尊重最多就是把你搁置一边。以前种族主义者蔑视中国文化历史,其理论前提也是强调文化差异。

二十世纪初美国出了一位文化大师,哈佛教授白璧德,很多中国留学生如吴宓等拜在他门下,他们回国后形成“论衡派”,在现代中国很有影响。他们认为东西文化大同小异,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要把东西方传统的精华发扬光大,来抵制庸俗的现代文化。林语堂在哈佛和吴宓坐同一条板凳,修了白璧德两门课,课后还专门找老师切磋问学。

虽然林语堂后来没加入论衡派,但对白璧德的中西文化观当然是认同的。只是林语堂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有所不同,不会强调“纪律”啊“严肃”啊这类词。他会说:啊呀,你看,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金圣叹,他怎么这么能“乐”啊,他说人生有“三十三快事”,我把它全部数出来告诉你:其一、其一、其一。。。(而不是1,2,3。。。)其结果是金圣叹成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导师。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拜读大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发现了一部之前未曾注意过的小说《远景》,被其中情节深深吸引。林语堂先生为何对二战后的世界做出了如此预言?其中多少预言在当下变为了现实?小说表明了林语堂先生对西方文化的哪些态度?

钱锁桥:你能想象林语堂1955年就知道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手机的世界吗?《远景》中林语堂用的英文词是pocket phone【口袋电话】。我想林语堂应该是第一个预测到手机的中国人。中国的手机商是不是应该给林先生致敬?

林语堂写《远景》的背景是世界范围内的冷战格局已经形成。林语堂此书的批评目标不是苏联阵营,他认为冷战结果苏联一方必定崩溃(因为国内老百姓没鞋穿了),但问题是:苏联崩溃后的“美国和平”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真的能有和平安康吗?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15

林语堂

林语堂的责问延自其四十年代和美国“自由派”左派知识分子的一场争论,就中国、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命运,林语堂舌战群儒,和一众左翼知识分子如史沫特莱、斯诺等展开激烈争辩。结果各方面受到打击。

林语堂认为,面对四万万同胞命运堪忧,西方这些左翼“自由派”非但可以无动于衷,甚至积极配合,西方文明、西方现代性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林语堂一直想就这个问题写一本自己的“代表作”,我认为他应该写出一部政论书,但书商认为这种时候写这种政论书没人会读,结果就把它包装成一部小说,难免不伦不类。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大约十年前参观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透过一部打字机,了解到林语堂先生在文学和哲学之外的发明家身份。他为何执着于发明打字机?林语堂先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爱好或趣闻?

钱锁桥:林语堂不光是发明了打字机,还有其它发明,比如他给一般打字机发明了能自动知道尽头的色带。

林语堂从小就对各种机器新玩意、新发明特别着迷。他是以语言学家出道,是语言学博士,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探讨汉字索引的问题,中文打字机的核心科技就是如何给汉字排序的问题。

林语堂应该从小就接触到英文打字机,所以要想发明一个中文打字机再自然不过。我想应该还有商业考量。你想,如果一个林语堂拥有知识产权的中文打字机能够在全国大量生产,不光是莫大的荣誉,而且林语堂得上全国、乃至世界富豪榜吧?结果非但没带来荣誉和金钱,反而使他晚年负债累累。

林语堂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鱼。在欧洲经常出去钓鱼,享受一天清新的空气,若有所思,若无所思。

我在拙著也提到,最好玩的是林语堂在友人信中大骂法国人,说他们是有史以来最赖的民族,那些巴黎知识分子(那是左翼知识界的中心和发源地)还都自以为是。完了竭力称赞瑞士,瑞士街边厕所的屋檐每天都是有人擦洗的,瑞士大楼里的电梯,嗖一下,上去了,嗖一下,又下来了,从来不会坏,那才是现代生活!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3

最后一个问题,想采访您。您缘何钟爱林语堂先生,有何机缘巧合?研究之余,有什么趣事可以跟读者们分享吗?如果在林语堂先生众多著作里选一本枕边书,您会选择哪一本?

钱锁桥:要说机缘巧合,我八十年代一片西学热中就读到《中国人》(即《吾国吾民》),当时根本没听说过林语堂这个名字,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九十年代到伯克莱留学,在图书馆读到好多林语堂的英文著述,都是自己去博览、特意借出来读的,不是哪一门课要求去读。后来写博士论文开题,我本来是选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比较课题,有一位汉学家认为我根本没资格去做古典文学的课题,那我说好,我就做现代文学的吧,于是就选了做林语堂研究。

做学术研究是件孤独的事情,要有兴趣才去做,做了就要持之以恒。在做林语堂研究中愉快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有好几次机会造访台北的林语堂故居。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18

林语堂故居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刚好赶上陈水扁做台北市长,故居好像也没人管,我在帮他们整理馆里的一些资料。后来龙应台做文化部长后就一直管理得很好,我每次去馆里人员都很客气,帮忙很多。故居建在阳明山半山腰,很优雅很惬意,对公众开放。你们有机会去台北,一定要抽空去趟故居,在庭院里散散步,喝一杯咖啡或饮一杯茶,随你意。我不知道林语堂当时怎么想的,但我猜想林语堂就是为我们后人建的这栋可爱的别墅,因为当时林语堂建房时年事已高,肯定有为身后事做打算的考量。

我曾编过一本《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收编了林语堂三十年代在上海创作的50篇中英小品文,基本上是一篇文章,但有中英两个版本,这在世界文学中也少见。特别推荐其中一篇文章:今译《美国独立宣言》,最棒的幽默。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19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0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1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2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3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4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5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6

全历史专访钱锁桥老师:徘徊在东西之间的林语堂 - 27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