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14.6°C-17.0°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2022-04-03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疫情再起,影院关门。

封禁在家的鱼叔,已经好多天没有去过电影院了。

原本,这个 3 月院线引进了一批好莱坞大片。

最受关注的,除了《新蝙蝠侠》,还有一部灾难大片《月球陨落》。

导演是被誉为「灾难片大师」的罗兰 · 艾默里奇。

他的电影,中国观众都很熟悉。

从《独立日》《后天》到《2012》《决战中途岛》…… 卖座的同时,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

最新的这部《月球陨落》也被寄予厚望。

甚至还被吹为「救市之作」。

结果,影片却遭遇了票房、评分双翻车。

上映一周,票房还未破亿。

豆瓣评分,惨到只有 5.3。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

如今,影片已经上线流媒体。

去不了影院的鱼叔,这就来验验货。

《月球陨落》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

《月球陨落》本质上是一部爆米花爽片。

鱼叔自然也没指望它有多高的艺术价值。

但爽片不够爽,那就是爽片的不对了。

《月球陨落》的故事结构,与其他灾难类型片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首先是灾难预兆。

电影一上来,就玩了一套《地心引力》。

两名宇航员在出舱活动时,遭遇不明攻击。

其中一名葬身太空。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4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5

猛地一看,好像是高速飞行的太空碎片。

但另一名幸存的宇航员哈珀,始终觉得不对劲。

他声称这是一团超出人类认知的神秘「蜂群」,且最后撞向了月球。

可惜,这样荒谬的言论不被专家认可。

哈珀身败名裂,被 NASA 强制退役。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6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7

接着是灾难确认。

10 年后,月球异常开始明确地显现出来。

NASA 观测到,月球轨道突然发生了变化——这是几十亿年来的头一回。

并且还在月球表面发现了一个洞。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8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9

经过计算分析,月球将在三周之内不断坠向地球。

在此之前,大量如城市大小的碎片,将如雨点般落下。

人类危在旦夕。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0

最后是灾难来袭。

这时候,影片一般会将叙事分成两条线。

一条是逃亡线。

这条线主要是对灾难场面进行奇观化的展示。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1

另一条是救世线。

通常是几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组成一个小分队。

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位退役宇航员哈珀。

他们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超越一般的勇气和智慧,最终阻止了灾难进一步发展。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2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3

结构上的俗套避免不了,《后天》《2012》也都是这么拍过来。

《月球陨落》的问题自然不在于此。

一部灾难片的优秀与否,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

而这三个方面的不足,才是本片糟糕的地方。

首先,是原理解释缺乏信服力。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这种动不动就要毁灭地球的浩劫,是假的。

但主创还是会尽一切可能说服观众,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样人们才会在观影过程中感到精彩刺激。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4

所以,灾难的解释,变得尤为重要。

比如《后天》中的「温室效应」,《2012》中的太阳活动异常,并配以玛雅寓言的渲染。

其实都借助了现实中的热门话题,击中许多人心中的隐隐担忧。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5

《2012》

《月球陨落》的灾难被解释为「月球人造论」。

这个理论还是被一个民科学者提出来的。

他通过月球轨道数据的变化证明了自己的一个假说——

月球是人造的一个巨型结构,里面是空心的。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6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7

而这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个阴谋论。

当年,首次实现人类登月的阿波罗 11 号,曾经失联过 2 分钟。

片中告诉我们,其实不是真的失联,而是美国故意掐断了直播讯号。

因为早在那时,NASA 就发现了月球上存在远超人类的科技。

为了避免恐慌,政府将这个秘密掩盖了下来。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8

后来宇航员进到月球内部,发现里面果然全都是人造的。

中央有一颗被高科技捕获的白矮星,维持整个月球运转。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19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0

而制造这颗「月球」的,是外星人。

外星人自称是人类的祖先,并告诉人类:

月球陨落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创造的人工智能失控。

于是,终极 boss 变成了人工智能,而且还是外星人造的。

一个灾难片,突然变成了科幻片。

人们对于灾难的恐惧,就此少了一半。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1

不仅如此,这个人工智能还被刻画得极为夸张。

让电影场面一度有一种《复仇者联盟》的既视感。

科幻片,最后又变成了奇幻片。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2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3

总而言之,就是这个灾难的设定实在太扯了。

让人感受不到灾难片应有的恐惧感。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4

其次,这部片的视觉特效不够惊艳。

这倒不是说《月球陨落》的特效烂。

实际上,场面气势还是恢弘的。

特别是月球逼近地球时的一段末日场景。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5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6

但是,这次的灾难场面,缺了点巧劲。

艾默里奇之所以能被封为「灾难大师」,最大功劳就是善于打造各种超乎想象的镜头。

比如《后天》中让一艘巨轮顺着洪水驶入城市。

简单一笔,就形成了无比震撼的效果。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7

《后天》

还有最后,巨轮与自由女神像齐腰冰封的场面。

同样让人感到前所未见。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8

《后天》

相较之下,《月球陨落》的大场面就显得毫无新意。

《后天》上映已经过去 18 年了,现在还在玩一些之前剩下的场面。

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29

而最后一点,则是片中对人性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太过敷衍。

至今回想起《2012》,许多人都会记得这一幕:

面对奔袭而来的巨大海啸,喜马拉雅山上的寺庙还有位僧人敲响最后一次钟声。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0

或许也会记得这一幕:

之前表现得有些自私冷血让人生厌的父亲,却在关键时刻为救孩子牺牲了自己。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1

灾难之下,众生百态。

人性的复杂与极端,往往都会出现在此时。

但《月球陨落》通篇只是通过新闻播报,进行轮廓上的概括。

缺少像《2012》中诸多生动的细节。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2

影片着重表现了宇航员哈珀与儿子的矛盾和解。

但这条和解线,也显得过于刻意和浅薄。

父子二人几乎没有多少相互沟通的机会。

一个在天上「奔月」,一个在地上「逃亡」。

直到结尾,父亲才落地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两人消除了隔阂。

两条线完全没有联系,却在最后强行煽情,只让人难以感同身受。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3

回看《后天》,其中的情感故事就没有跟「灾难」割裂开来。

父亲始终带着「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到你」的念头寻找儿子。

最后情感上的升华,便自然而然地发生。

自然也就让人印象深刻。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4

此外,片中还有许多逻辑难以密合的情节 bug。

比如「人类的祖先」被吹得科技极高,但却一直无法消灭的 AI。

而地球人早在 10 年前就知道能用电磁炮消灭它们。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5

还有些关键情节更是「失智」。

除了飞往月球寻求解决办法的小分队,美国政府则主张发射核武器直接炸毁月球。

然而在最后一刻,握有核武器钥匙之一的美国将军,突然改了心意。

理由是,他有一种直觉,相信月球小分队能够成功。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6

这样的情节发生在纪律严明、以大局为重的军队高级将领中,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而且也没有实在证据,能证明哪种方法更管用。

之后情节的更为夸张,固执己见的将军以一敌多,本不可能取胜。

结果,好巧不巧,就在这时楼塌了——

其他官员全部被砸死 ……

(我相信这里是编剧编不下去了)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7

另外,还有「中国元素」的尬玩。

回想曾经的《2012》里的中国元素,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方舟利用的就是中国的强大制造力。

再加上青藏高原世界之巅的身份。

顺理成章,毫不违和。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8

而这次,只是给于文文饰演的家庭保姆几个无关紧要的镜头,偶尔说上一两句中文。

仿佛导演以为这样就能取悦中国观众。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39

有观众评价:

「艾默里奇终究只是个爆米花导演。」

《后天》和《2012》的成功,让他掌握住了灾难片的「成功密码」。

但是诸多光环加身,也让他受制于过去的成功。

为了灾难而灾难,为了煽情而煽情。

导演只是在一味地自我重复,毫无创新。

最终用 1.5 亿美元的大手笔,拍成了一部平庸的爆米花。

艾默里奇之前的影片,确实总能在中国市场赢得好票房。

《月球陨落》的拍摄也得到了中国制片方的投资。

可惜,「灾难片大师」的票房密码不再灵验。

所谓的救市之作,却也救不了自己了。

豆瓣 5.3,这么烂也能吹成「救市之作」 - 40

全文完。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