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8日 9.7°C-14.1°C
澳元 : 人民币=4.7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每逢购物节就一直买买买么?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2023-06-04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又是一年618,下单、等快递、拆快递……好开心。等到要还信用卡的时候,才捂着胸口悔不当初: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手呢!

我的手为什么不听我使唤啊!|pixabay

而当购物的狂欢归于平静,我们往往会对着各种用了一次就积灰的烤吐司机、烘蛋糕机、亮片小礼服、加强型赛车游戏方向盘、钓鱼全套等等,审问自己:我踏马当时究竟哪根脑神经短路了,要买这个?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购物,是一项综合认知的过程。人们以为自己是觉得某个东西“有用”才买,但实际上他们在做出决策的那一瞬间,已经受到了各种各样心理机制的操控:比如花出去钱的那一瞬间的释然感,比如颜值高的东西给人带来的虚荣感,比如不买齐就不舒服的收藏癖,比如“打折的时候不买点啥总觉得亏”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甚至仅仅是有如拆礼物一样的拆快递经验……

打折的时候不买就不开心?你可能是 FOMO了 | 图虫创意

于是,花钱如流水,吃土成常态。

我们都知道,想要省钱的最好方法,是“没用的东西别买”。但要怎么样去认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呢?

来点儿效用

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比如,我们从经济学的“效用”一词入手。微观经济学说了,“效用(utility)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其实是有一点主观的,各类经济学家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测量效用,但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可以自己定制一套量化的标准:比如,a=它满足我物质需求的程度(例如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某个紧迫的生活问题),b=它满足我精神需求的程度(例如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的情怀和虚荣感),c=它的不可替代程度(我已经有的东西是否能够凑合用),等等。你觉得重要的其它方面,都可以变成可打分的效用值。

图源:图虫创意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察一个商品的长期效用,不妨乘以一个月使用频率m。频率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再加乘一个“重要场合系数”n,比如是用于出席高大上的学术会议,还是用于出门拿个快递。

然后,我们再引入商品的单价p,这样我们就可以得知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了。

要记住的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吃一盒冰淇淋和吃三盒冰淇淋,它带来的效用绝对不是1:3,而可能是1:1.5,甚至会因为摄入太多热量而直接为负。

这下子我们有了一个公式:

商品的“单位效用”U = [(a+b+c...)*m*n]/p

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买过的不同领域的物品作为示例,用它们来制定基准(benchmark),也就是一个基本的参照。

比如,我五年前买了一款某北欧F牌的纯色帆布包,耐操好用(实用度OK),颜色亮丽(虚荣度还行),我还有另外两个类似的包(不可替代度一般),一周用5次都是非重要场合(通勤),价格500人民左右币。U = [(5+5+2)*20*1]/500 = 0.48。

图源:图虫创意

然后,我在欧洲一时头昏血拼时买的某美国M牌轻奢,样貌完美、用料高档、颜值爆棚、仅有一个,但我一年可能只用三次,虽然不乏重要场合,但在3000人民币的衬托下,它的U = [(10+10+7)*0.25*5]/3000 = 0.01125。我深深觉得自己的确是在亏待它……

图源:图虫创意

前者对于一个普通帆布包来说,的确略贵了一点;而后者在奢侈品里面,已经算便宜货了。但除开这些,它们对于“我”的效用,的确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东西再美、再厉害、在别人眼里性价比再高、再“小仙女人手一个”,都跟“自己的真实需求”无关。

虽然数据并不能说明一切,对于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人爱好(例如球鞋收藏啥的)没有量化价值,但购物之前的一番计算,的确能有效帮助你降低大宗剁手购买频度,也能有效避免另外一个易犯错误:买了大量便宜但效用低下(不实用、没有场合使用)的商品。

做点儿规划

如果你已经精通效用的量化,那么初步治愈冲动消费已经有望。但我们的目标不是省钱,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享受购物带来的美好,而尽可能降低后悔和青黄不接的囧态。

这就需要了解自己的消费能力,规划自己的消费“层次”了。

了解自己的消费能力,可以先从一段时间的记账开始。虽然记录每一笔开销看似有些困难,但起码第一个月你是需要的:区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每个生活领域的消费额度(吃、穿、住、行、文化、娱乐等),最好是坚持三个月,得出一个平均值,这样便可以测出自己的“基础消费”了(就像人的基础代谢一样)。

三个月之后你就可以摆脱账本,不必像个会计一样为了账本里10块钱去哪儿了而焦虑不安。但你的心中,一定要有“概数”和“量级”的概念,知道自己一周正常吃会花掉几百,去个餐馆要用几十;也要对一些商家的小trick心中有数。

比如29+49=78接近80,而不是“看起来好像是六十几啊"

然后,你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收入水平(或者一段时间后的收入期望),得出一个“消费空间”,也就是余粮。即每个月我可以余留多少钱用于奢侈品、非必须品购买事业,只要不超过这个值,就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掂量之后,提升某个领域的消费水平——比如将普通大米换成东北香米,大概会有30%-50%的差价,一个月其实就多出去十几块钱而已,但能换来顿顿香喷喷的饭,这个是值的。

我们有了“消费空间”,该怎么规划那些剩下来的钱呢?依旧是数理量化的逻辑,不过由线性变成了矩阵。

首先我们列一个愿望清单,并将这个清单按实现难易程度(价格),重要度和紧急度,列成一个表格。这里的重要度可以是于我自己的感受,紧急度可以是客观而言的需求。

比如这样:

这样就清楚很多了,我们有了钱之后首先干什么?消灭紧急又重要的事,然后再留给紧急不重要的;还有余钱干什么?重要的事一件件攻克;如果以上都完成了,不如存着完成自己的“终极梦想”。

当然,这一切都是你的主观评定,若是你认为出国旅行超越一切,大可把它摆在重要紧急的位置——只要你觉得这让你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即可。

回归本源,谨防忽悠

谈了这么多实用方法,可能你还是会大吼“根本停不下来啊啊啊”。这时候我们需要追根溯源一番。过度购物,其实是时代“洗脑”的产物——消费主义(Consumerism)。

历史上来看,一方面,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大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人们相信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增长,拉动生产的“买”成为了名正言顺的事;而另一方面,则是中产阶级关于“富足生活”的追求——那些手头有些闲钱却称不上富裕的人在西方社会成为主流,在大众媒体的鼓吹下,越来越相信花钱就可以让自己高大上起来。

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是根本不会有什么剁手党的。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还保存着二战时候英国家庭主妇的账本,记录着“配给制”的当下,原本体面的一家人掐着指头过日子的窘迫。而现在的伦敦,不管是土豪、中产还是工人阶级,都能分别蜂拥进Liberty、Westfield或者PRIMARK,在那里,不管便宜还是贵,所有的商品和标签都写着三个字:“买买买”!

图源:pixabay

如果你去过 PRIMARK 你就懂了——那里的东西极其便宜,大部分都在十镑以内(人民币90块钱),穷人在这里也可以有消费主义的剁手快感。因此,消费主义不是富人或者有钱人的专利,而是社会潮流。

其实说白了,消费主义是建立在过剩的基础上的。马克思爷爷说,“只有消费大量超过需求而生产的货品,才有可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运作”,这时商品的价值已经和其使用价值关联甚弱了。再加上所有广告和媒体宣传,将某种商品和抽象的“幸福”“快乐”“逼格”乃至“爱情”联系起来,而不是价值本身,这进一步切断了人在商品中的理性抉择路径,而陷入非理智的情景。

图源:pixabay

总之,让你欲罢不能的各种购物节,其实是“过剩”。万万牢记,你不买这些东西不会死。而且,买了也不能脱离光棍/成为高富帅/拥有美满生活,这些都是消费主义的幻觉。

作者:李子

编辑:大琳砸

一个AI

快去把购物车里面该删的删了吧,当然果壳商店的宝贝可以留下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